港沿鎮作為上海崇明兩大優質農業企業集聚區之一,正以種源農業和科技農業為核心,加快打造成為集種源研發、優質品種選育、特色農業展示的科技農業集中示范區。到2018年年底,港沿鎮計劃提前實現全鎮綠色農產品認證率90%的目標。3月14日,市農委大調研組赴崇明區港沿鎮調研,在上午的鄉鎮座談會和下午的基層走訪時,秸稈及其他農林廢棄物的出路成了共性話題,被港沿鎮的鎮村干部不斷地提及。如今,全鎮發展綠色農業指日可待,生態環境的保護卻成了煩心事。
據悉,崇明區農作物種植占全市總面積的34%,是農業生產面積*的區,但稻麥、蔬菜、玉米等各種農作物有規模化種植也有零星種植,這些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及綜合利用成為了難題。從鎮村干部、回收利用企業、農業合作社包括村民的談話來看,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目前主要有“四缺”:
一、缺企業。目前崇明區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很有限,“盡管有像正絲公司、千牛公司這樣的示范企業,幫助實現秸稈燃料化、飼料化、肥料化,卻仍杯水車薪。”港沿鎮建中村村支部書記朱玲說。記者了解到,2012年,在市農委支持下,港沿鎮蔬菜公司在合興蘆筍基地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蘆筍秸稈處理點,年處理1500—2000畝蘆筍秸稈,卻只能解決全鎮30%、全區10%的蘆筍秸稈。同時由于該處理點場地規模有限,無法獲得有機肥生產許可,也很難增加消納能力、擴大處理規模。
二、缺技術。秸稈回收利用企業反映,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落后,而秸稈綜合利用屬于高能耗、低產值、投入大的行業,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缺乏研發資金,希望政府加大相關研發投入、給予技術支持,支持從事秸稈回收利用的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缺管理。目前,鄉鎮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得比較順利,但包括蘆筍、玉米、大豆、花生、甜蘆稷等秸稈在內的各類農林廢棄物處理卻沒有統一的收集處理機制。合興村等很多村的農民,有的將少量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里,使之自然漚肥,但大部分會將秸稈零散地堆放在田頭、路邊、水渠邊。由于崇明地域面積較大、秸稈堆放零散、收集運輸資金缺乏(港沿鎮21個村有19個村屬于經濟薄弱村,村里財政十分吃緊),后續難以統一回收利用。這些廢棄物不僅不能變廢為寶,還影響了村容整潔、河道清潔,對此,港沿鎮鎮長丁冬紅也表示認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中,場地指標解決難、秸稈收集成本高、高溫發酵周期長及商品有機肥認定難等問題都很突出。”丁冬紅舉了個例子,以蘆筍為例,即使不利用,把蘆筍秸稈送到垃圾處理站,運輸費也高達每年五六百萬元。
四、缺資金。農林廢棄物用得好就是寶,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對秸稈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還是有很好的想法,他們也曾嘗試過,將少量秸稈經過處理發酵后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菜田里,能明顯改良土壤的疏松度,提升肥力。但苦于整套處理設備需要約200萬元的固定資金投入,而銀行對合作社貸款渠道、用途、額度都有嚴格的限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很難將生產中產生的大量秸稈循環利用起來。
今年2月24日,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曾在崇明*生態島鄉村振興工作推進大會上強調:“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要做到全區全覆蓋”。《上海市崇明區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也提到:結合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鼓勵鄉鎮試點整區域建立農作物秸稈網格化收集模式。秉承*生態島建設綠色、生態、循環理念,農林廢棄物的處理也應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調研中,港沿鎮農業分管鎮長黃建忠表示,當前,港沿鎮按照區農委“建立綠色農業發展負面清單”的要求,對部分種植產業進行調整,積極培育市民喜愛的特色農產品。如何在調整過程中加強對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利用,需要政府、企業、合作社包括村民共同來承擔。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