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全面展開脫貧攻堅戰以來,中國在消滅貧困問題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到今天,脫貧工作剩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也大多是因為地理歷史等因素形成的深度貧困人口,全面小康的“*后一公里”任重道遠。
過去的幾年,我們也跟隨政協和黨派的調研組在大別山區以及貴州畢節等貧困地區進行過實地調研。翻山越嶺中,那些真正深度貧困的人口,更多的是散落在溝溝坎坎山高林密難以用數據統計的人群,他們對國家的扶貧政策一無所知。
*脫貧的核心在于“*”二字。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識別深度貧困人口,*“確診”貧困原因,應是對癥下藥*脫貧的應有之意。
在調研中,很多委員提到,公安、衛計、人社、住建、國土、海關、工商、銀行、稅務等部門,都有各自的信息化管理,也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但沒有哪個部門將這些不同區域、不同范圍、不同領域的數據進行綜合,互通互用。但*脫貧所需要的信息恰是一種綜合性數據信息。
如果從信息管理的角度,扶貧管理同樣應該是一系列信息的動態管理,從扶貧識別——扶貧決策——扶貧匹配——扶貧幫扶——扶貧管控——貧困戶退出——扶貧考評,都需要從信息的角度去梳理,才能提高效率,增加*性。問題是,在實地考察中,扶貧基本都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環節都是相互割裂的。
在我們所跟隨采訪的恒大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的調研中,調研組一行人印象*深的莫過于恒大自己開發的一套幫扶信息系統。在這一套系統中,通過大顯示屏,恒大將自己的幫扶隊員通過實地勘察核實的每一個貧困戶所有信息,所處位置、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方案等都錄入到他所在的區域地圖上的一個點,然后整個縣城所有的一個個點形成一個全面的幫扶信息網。
調研組在這個系統前駐足討論了很久,扶貧的信息化,硬件更多需要的是“軟件”,也就是有一批真正重視大數據,懂得信息化,懂得如何在扶貧中運用駕馭信息化的“腦袋”。
大數據對于扶貧,除了*識別、*管理,更重要的是*預判。大數據的魅力就在于,它能通過已有致貧數據預測在未來可能導致返貧的一些原因,能通過評估判斷扶貧項目或扶貧措施是否符合貧困人口,以及項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必要時進行修正和完善。
有人說,大數據在扶貧中的作用不如“真金白銀”。其實,大數據的作用更勝似“真金白銀”,隨著時代的發展,只有科技才有可能創造出事半功倍的神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