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馬場鎮楓林村田堡的蔬菜種植基地已經建成,20個單體大棚出現在田野中,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村民們正在田間清除雜草、平整土地、翻耕土壤,為春耕做準備。
“我們從年前開始建大棚,翻土是上個禮拜開始的。”楓林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王朝松介紹,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今年工作的重點。去年底,村里的合作社從40多戶村民手里流轉了土地,建設蔬菜種植基地,一期占地50畝。其中,大棚種植15畝,露天種植35畝。
為此,楓林村村支兩委曾多次去山東、福建等地參觀學習。
“等后續水電全部接進來以后,就要準備把白菜種子全部種下去,因為時間不等人,已經到春耕的時間了。”楓林村村支書高興國說,他早已在省農科院購買了種子,盡快爭取栽種完菜苗,這樣就能保證5月份*批蔬菜豐收。
“按照我們預期的話,一個大棚一年種植3季,蔬菜種植基地的年產值約50萬元。”王朝松說,村支兩委決定發展蔬菜基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包括蔬菜的種植品種,都要經過反復的市場調查來決定。
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為此前,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路上,楓林村曾因為經驗不足導致了失敗。2016年,楓林村種植蓮藕,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導致產品滯銷。后來,村里又嘗試種植了優質水稻,大粒溪香品種由于種子問題沒有收成。
盡管遭遇了兩次失敗,但楓林人并沒有喪失信心。2016年年底,針對當地土質、氣候等特點,村支兩委動員村民種植土豆,當時共有122戶村民拿出200畝土地試種,獲得成功,當年就增收50余萬元。有錢進腰包,村民便有了信心。去年秋季,村民們自發擴大種植面積,目前全村共有200多戶村民參與,土豆種植規模達到了500多畝。
春耕時節,眼看氣溫越來越高,村民羅時恩忙著給自家土豆地里蓋著的黑色薄膜戳洞,好讓土豆苗茁壯成長。“原來我家的地是種包谷的,看到土豆收成這么好,就改種土豆了。”羅時恩說。
土豆種植取得成功,村支兩委沒有停下步伐,去年中下旬,在爭取到馬場鎮政府、貴安新區相關部門的88萬元資金支持后,決定在楓林村建設馬場鎮*的蔬菜種植基地。
據悉,蔬菜種植基地是采用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管理,現在該村村支兩委已經將村里的1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到年底根據收益情況給貧困戶分紅。“老百姓在這里,一方面可以得到土地流轉費,另一方面可以到基地里做臨工。”王朝松說。
如今,產出有了保障,銷路就成了*的問題。村民們忙著耕作,村干部們則四處奔走。經過努力,目前楓林村已和貴州城市職業學院簽訂合作協議,由楓林村負責學校食堂的土豆和蔬菜供應。此外,他們還與富士康和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018年,楓林村還計劃在羊掉巖和上壩建設300畝辣椒基地,由企業提供種子和技術,對辣椒進行保底收購。這樣多管齊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的就是要讓楓林村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