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種3畝果桑,下半年就開始掛果。今年我準備把8畝多撂荒地加入合作社。種果桑比種包谷強太多了!”3月19日,貴州省清鎮市新店鎮鴨甸河村村民楊文春高興地說。
上翻坡組村民一直以來以種包谷等農作物為主,每畝產值僅200元左右。去年初,在鴨甸河村支部書記范后金帶領下,通過采取“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變”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土地+勞動力入股等合作方式,整合了1900多畝土地入股到了清鎮市康家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不種玉米種果樹。今年,合作社主動思變創新,除了桑葚,還開展無花果和金邊黃花種植。
行走在清鎮的鄉間道路上,隨處可見農民群眾鄰幫鄰、戶幫戶或培土、或覆膜、或栽植的熱火場面,陽春、沃野、人群、笑聲伴著農機的響聲,一幅幅“春耕圖”躍然眼前。
地處織金、黔西、清鎮三縣(市)交界的東風湖畔清鎮市新店鎮,土壤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中藥材、生態茶園和精品果蔬生長,其鎮內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鴨池河酥李”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一直看好。看到市場李子這兩年供不應求,農民調整結構一下子起了積極性。今年全鄉光李子種植面積突破了2800余畝,絕大多數從傳統農業解放出來的農民,獲得了比種田更高收入。
王莊鄉小坡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采取的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全村人都以土地入股或者勞動力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合作社或者產投公司。
“村民土地入股,每畝每年500元,5年遞增*。”王莊鄉小坡村支部書記蘭竹說,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村先后引進了清鎮市國投、產投以及貴州億盛投農業項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溫氏等公司,這些公司采取與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的方式發展相關產業,有效地補足了村集體在資金、經營管理、市場影響等方面的短板,實現了“合作聯動、共贏發展”,明顯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一項項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為山區農民撐起了向市場農業跨越的跳板。來到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高家院組的貴州清鎮白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何麗娟正忙著在每個大棚里穿梭,察看每個菌棚里菌棒長勢情況。六年前,她投資60多萬元購買了國內領先的自動變頻控制裝袋機、自走式攪拌機等食用菌生產的自動化設備在這里開始創業。如今,她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建成150畝食用菌產業化示范種植基地,年年收入超過400萬元,帶動了農民群眾致富,日子越過越紅火。
眼下,越來越多像范后金、何麗娟一樣的致富能人在清鎮市鄉村不斷涌現。
“他們有資金,有市場意識,瞄準國內外先進的種植養殖模式,發展市場前景好的品種,這樣種地效益才會高,農業才能實現轉型升級。” 清鎮市農業局副局長胡聲祥說。通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一批批新型農業經濟主體脫穎而出,農民群眾調出了“票子”,調出了好日子。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00376畝,占今年任務數的95.35%。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