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地膜,農作物收獲后滿地都是地膜碎片,污染很大。用可降解地膜,雖然成本相對高一些,但很環保。”3月16日,在妙林村地頭里,山東農業大學農膜項目組負責人米慶華為技術人員、種植戶等講解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利與弊。
不用回收 一畝省100多元
記者在妙林村的青瓜地看到,經過近4個月的生長期后,枯黃的青瓜藤、青瓜葉在太陽的暴曬下,和生物地膜、生物降解繩混為一體,將被分解成新的肥料,供新一輪作物使用。
何為全生物降解地膜?米慶華說,這種地膜由新型環保可降解材料(PBAT+PLA)通過吹塑工藝制作而成,可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和光熱氧化作用達到完全降解的目的,*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國際上公認對環境無任何污染。
與之相比,傳統的塑料地膜多為分子量數萬至數十萬的聚乙烯,在自然界中很難降解。這些地膜碎片可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層,使土壤中的水、氣、肥等流動受阻,造成土壤結構板結,嚴重危害生態環境,造成“白色污染”。
經過近兩年的地膜暴曬試驗、地膜掩埋試驗以及作物栽培試驗,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山東農業大學篩選研發出了適合三亞地區推廣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并在市農業局的支持下,先后在三亞各區的青瓜、茄子等近10種作物上推廣應用,為根本上解決和治理農田地膜污染問題,保護三亞農田生態環境,促進三亞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去年以來,三亞市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達1000畝,全省覆蓋10000畝,目前農民認可程度較好。”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主任楊小鋒說,近年來,三亞引進多達21種地膜,根據三亞種植特性和氣候,目前有兩種地膜推廣范圍較廣,農民接受的程度高。
不過,由于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認識不足以及可降解地膜費用較高等原因,不少農戶一時難以接受,推廣起來遇到困難。
“一開始,很多村民覺得都是同樣的地膜,能有什么區別?”妙林村安監員黎靈凱道出了起初的坎坷,普通地膜一畝只需要140元,而生物地膜一畝則需要300元,這翻一倍的價格,是很多村民心里過不去的坎。而黎靈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普通地膜一畝需要140元,回收處理約300元,而全生物降解地膜一畝只需要300元,地膜還可以在培土中化為肥料。
能進一步促進農作物穩產高產
在綠油油的豆角地里,一眼便可看見鋪著一塊塊表面為黑色的地膜。“去年11月份,我開始種植這片豆角,使用新的地膜,能夠殺菌消毒、防雜草生長。”一名種植豆角的妙林村村民說,他年年種植瓜菜,地膜不可或缺,而今年選用了生物地膜,雖然看到了些作用,但有很多問題他還弄不清楚,比如:地膜是薄的好還是厚的好?不用處理,在地里會影響其他作物生長嗎?
“通過土壤中微生物和光熱氧化作用,地膜*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得營養滲入到土壤中,保土性和保肥性效果好……”對于村民的這些疑問,米慶華在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示范觀摩交流會上,作了《“白色污染”治理與降解地膜利用》演講,為種植戶解答疑惑。
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降解*終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這就意味著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溫度和濕度,減少水分和營養物的流失,能進一步促進農作物穩產、高產,保障農業生產的效益。
“解決殘膜污染土壤問題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首要任務,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是我們科研的目的。”米慶華說,接下來將會根據三亞的農作物特點,重新對生物地膜進行配方改良。同時,米慶華認為,新事物的推廣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他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積極鼓勵加大推廣生物降解膜等新型農用膜,限制不合格地膜的使用,盡快實現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規模化。
米慶華說,2016年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146.8萬噸,預計2020年將達到200萬噸,而完全替代普通地膜是任重道遠的一個過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