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城鄉融合,建立健全城市反哺農村、城市覆蓋農村、城市支持農村農業發展的農村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補齊農村環境突出短板。
黨的十九大以來,農村環保工作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今后開展農村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李克強總理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任務,繪制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路線圖。
筆者認為,做好新時代農村環保工作,急需建立起城鄉融合的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加快補齊農村環保短板,才有助于從根本上推動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加強農村環保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隨著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以及農村農業經濟水平低、農民思想認識有限和基層治理能力薄弱等多方面影響,農村環保工作與城市相比更為滯后。農村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加快加強農村環保工作是縮短城鄉差距的歷史必然要求。
此外,由于長期欠賬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已經超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社會和環境不能承受其重。農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亂扔濫倒等“臟亂差”問題突出。加強農村環保工作,既是滿足人們對環境干凈整潔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改善環境質量的緊迫任務。
缺資金、缺管理、缺治理主體,導致農村環保工作滯后于城市
近年來,盡管我國建設了一大批農村環境基礎設施,但是農村環境“臟亂差”、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現狀尚未得到根本轉變。針對生活污水、垃圾、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藥化肥、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村環境六大突出問題,我國尚未建立與現代農村農業發展相適應、經濟實用與科學高效兼顧的農村環境治理體系,與快速全面發展的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管理形成鮮明對比。
導致我國農村環保工作較為滯后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缺資金、缺管理、缺治理主體等3方面因素。
農村環境治理任務重,資金缺口大。2008年~2016年的8年間,中央帶動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農村環保資金約807億元,僅有不到20%的村莊完成整治工作。而今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足3年時間,還有80%的村莊尚未整治,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已建成的農村環境治理設施運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負責,但是大部分縣級財政吃緊,很多地方投入的力量和資金不足,導致環境治理設施無法正常運行。
農村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十分薄弱。當前,我國農村環境管理工作隊伍尚未完全覆蓋至鄉鎮,村一級的環境管理存在很大欠缺,農村環境監測、監督執法的管理網絡尚未建立,農村環保技術服務體系還沒有形成。農村環境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作為保護家園環境的主體缺位,自治管理乏力。
農村環境治理產業化程度低,市場主體尚未形成。由于農業農村產業發展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低,企業環保責任很難履行到位。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本高、利潤低,預期收益無法保障,難以吸引有實力的企業主體參與。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服務不規范,產業發展趨勢不明朗,市場化運營環境尚不成熟。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的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加快補齊農村環保工作短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項總體要求,其中“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是實現農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生態宜居”是農村農業優先發展的環境保障,“治理有效”是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的總體要求,“鄉風文明”是對鄉土社會的德治要求。新時代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要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分清主次,有序推進,以環境生態宜居、污染治理有效、弘揚鄉村生態文明為主要目標和發力點,重點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新時代農村環保工作既要借鑒城市和工業環境治理的經驗基礎,也要發揮鄉土文化的力量,通過自治、法治和德治等手段實現農村環境有效治理。要緊密圍繞“三農”特點,考慮“三農”發展的現實需求,既要強化監督管理,更要加強服務指導。要加快城鄉融合,建立健全城市反哺農村、城市覆蓋農村、城市支持農村農業發展的農村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補齊農村環境突出短板。
一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環保投入保障機制。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的原則,將農村環保工作納入城鄉統籌范疇。建立以城帶鄉的農村環保投入支持制度,落實地級市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的資金投入,使鄉村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強化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償。建立渠道明確的區域差別化資金投入機制,對東部地區,提高省、市兩級政府對縣級農村環保資金的投入要求,推行受益者適當付費機制,吸引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對中西部地區,加大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除給予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外,對設施運行維護資金予以一定比例的支持,確保設施長效運行。
二是建立健全鄉村環保自治管理體系。強化縣級以下農村基層環保組織建設,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組織,合理確定其在鄉村環境整治中的職責。鄉鎮政府要建立健全村莊環保自治管理的激勵機制,表彰基層環保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婦女、鄉賢等在村莊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托村民自治組織,加強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宣傳教育,將環境保護內化為農民群眾的道德情感,外化為保護村莊環境的自覺行動,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在垃圾分類、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作中,建立使參與農民直接受益的管理運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三是建立深入田間村里的環保幫扶工作體系。生態環保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建立農村環保技術網絡體系,加強基層農技人員農村環境保護培訓,培養基層監測、監管和協管人員,發展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環保隊伍,履行監管與服務并重的責任。將農村環保納入基層宣傳主題范疇,利用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各種媒介,通俗易懂地宣貫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知識,使農村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結合農民素質教育,加強農村環保技能培訓,培養農民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的方式。
四是加快培育壯大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主體。農村面源污染防治要與農業農村發展的規劃布局相適應,充分結合生態旅游、生態農業、高標準化農田建設、規模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將環保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并予以推進,落實農業經營主體的環境保護責任。完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以整縣打包、區域治理的方式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培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市場主體,推動農村環境治理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高農村面源污染現代化治理能力。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將是我國農村未來一段時期內有待加快加強解決的突出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對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2020年至本世紀中葉期間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的兩個階段目標,不斷提升農村環境治理能力,加快扭轉當前城鄉環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戰略性、創新性地解決新老問題。通過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資金支持力度,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扶貧的有機結合。通過引領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實現農村環保技術產業創新發展,探索農村環境管理服務網絡化建設。通過深化農村環保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農民共同參與的農村環境治理體系,促進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