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與北京利民豐收馬鈴薯合作社合作,開展脫毒馬鈴薯制種繁育,我3年凈收入14.7萬元,生活越來越紅火。”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大東溝村農民李錦感激地說。
這幾年,北京利民豐收脫毒馬鈴薯合作社陸續在沽源縣平定堡鎮卡路村、小河子鄉大東溝村等地租賃土地作為種苗基地,除了土地流轉收入外,附近村莊有20余人長年在此打工,人均收入都達到2萬余元,著實讓當地群眾的心里樂開了花。這正是京張攜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相互借力,共同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促進困難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
“北京來的小土豆原來真是金疙瘩”
大東溝村位于壩上地區,海拔超過1200米,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作物養分積累快。在利民豐收脫毒馬鈴薯合作社經理饒慧敏看來,沒有比這兒更適合種土豆的地方了。
然而,一開始,村里人并不認可合作社培育的馬鈴薯,怕沒有效益,都不敢嘗試,只有貧困戶李錦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率先和合作社合作。
李錦的妻子是個聾啞人,兒子上小學,原來全家的生活都只能靠李錦一個人種幾畝地來填補,收入微薄,日子緊巴巴。“窮則思變”,李錦壯起膽子與合作社合作,除了自己的土地外又租賃了幾十畝土地,一共種植了80畝馬鈴薯。
“這北京來的小土豆原來真是金疙瘩!”種了一輩子玉米的農民沒想到地還能這么種。過去,從播到收,村民全家老小沒黑沒白地忙,澆地都是大水漫灌,治蟲害全靠人工噴藥,原料、工夫搭了不少,一年下來卻掙不著幾個錢。種上土豆就不同了。李錦夫妻倆吃苦耐勞,合作社又在技術和生活上給予他們多方幫助。功夫不負有心人,*年他們家就實現純利潤5萬元,小夫妻倆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一下子到手這么多錢,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3年來,李錦家的馬鈴薯種植面積由80畝增加到200余畝,夫妻倆不僅翻蓋了新瓦房,實現了生活上的小康,還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帶領附近的村民增收致富。
從2014年前一家一戶零散種植,到如今規模化流轉土地種土豆,大東溝村的土豆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業實現規模發展的同時,大東溝村村民的收入也看漲。村民給大戶打工,增加了務工收入;通過流轉土地,拿到了穩定的土地租金:2014年土地租金是每畝地每年100元,第二年漲到150元,今年一畝地的租金已達400元。
“沒想到馬鈴薯脫毒是個技術活兒”
走進北京利民豐收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的院子,組培室、培養室等生產車間映入眼簾,饒慧敏穿著白大褂在組培室里忙活著。“這是農科院剛給我們送來的一個新品種,我要把它放到培養器里進行種苗培養,就是給馬鈴薯脫毒。”饒慧敏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操作著,不一會兒,幾十個培養器里都“種”上了土豆苗。“這些苗種到地里,長出來的是原原種。原原種再經過*培育,長出來的是原種。原種結出的塊莖才是我們常吃的土豆。”饒慧敏干起來得心應手,“其實種苗的組培是個精細活,每一步都大意不得,否則就會影響成活率。”
據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李志軍介紹,延慶作為國內*的種薯研發基地,年產馬鈴薯微型薯1.5億粒,約占全國總產能10%。同時,依托北京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延慶匯集國內先進的馬鈴薯科研力量,建設了集種薯研發、種薯繁育、種質鑒定以及產業化加工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高科技園區,吸引了*在華設立的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以及國內大型馬鈴薯種薯企業之一——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入駐,已成功培育出十幾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系,在馬鈴薯品種引進、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都具備強大的技術力量。
利民豐收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原先是延慶縣種植中心的脫毒馬鈴薯制種基地,后來村里成立合作社接管了基地的經營。馬鈴薯脫毒,聽起來容易,干起來卻并不簡單。為了能讓村民盡快掌握技術,合作社負責人吳進存邀請延慶區農服中心的技術員隔三差五到村里上課。“一開始我們都蒙了,誰都沒想到馬鈴薯脫毒這么復雜,那些專業術語我們都沒聽說過,設備儀器我們也沒用過。”饒慧敏說。為了盡快掌握脫毒技術,饒慧敏除了認真向技術員學習,還查閱了不少相關書籍。漸漸地,饒慧敏成了合作社里的技術骨干,合作社每年培育的馬鈴薯原種都喜獲豐收,以前抱著試試看心理購買過原種的種植戶,都是早早地就給吳進存打來電話,希望繼續購買,大家都說“你們的馬鈴薯植株長得壯,葉子油黑,看著就比別人的好。”如今合作社生產的脫毒馬鈴薯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協同發展不是同質化擴張,要走差異化路子”
張家口是馬鈴薯的優質產區,全市5區12縣都種植馬鈴薯,常年播種面積160萬畝,年產量24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河北省的60%以上。同時,機械化種植程度比較高,以壩上地區為主的馬鈴薯種植主產區,擁有*的馬鈴薯灌溉系統。總體而言,資源稟賦獨特,種植面積和產量豐富,產業鏈條比較完整,是張家口在馬鈴薯生產上的優勢。可以說,馬鈴薯在張家口已成為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從某種意義上講,張家口地區的馬鈴薯種植、加工是產業發展之基,延慶的微型種薯研發、新品種繁育是產業騰飛之翼。雖然兩地在馬鈴薯生產上各自優勢明顯,但也存在著互補的需求:張家口需要北京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北京也需要張家口的產量和種植面積優勢。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的大力推進,馬鈴薯將在品種研發、加工生產、流通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上加速擴張,由此帶來的馬鈴薯產業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生產要素在三地更大范圍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創造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延慶區與張家口市攜手發展馬鈴薯產業,有利于促進兩地馬鈴薯產業垂直分工、互補共進、提檔升級,推動全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兩地攜手做大、做強、做優馬鈴薯產業,不是簡單、同質的規模擴張,而是立足各自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共同打造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更強的產業板塊。”延慶區副區長劉瑞成說。
截至目前,延慶區所產微型種薯中近50%輸往張家口地區進行繁育。“受到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制約,我們開始在周邊尋找適合種植的土地。”吳進存表示,延慶區與張家口接壤,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合作社負責人多次走訪沽源、赤城等地,尋找合作伙伴和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地,陸續與沽源縣平定堡鎮卡路村、小河子鄉大東溝村等村簽訂合作協議,幾個村子的農民開始種植馬鈴薯,實現了增收致富。“今后合作社將繼續與張家口合作,把富裕的種子播種在壩上地區,讓更多農民兄弟增收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