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區,零星分布著這樣一些村莊,它們或依山傍水、幽靜秀美,或保存了大量明清古跡,或擁有獨特的民俗傳統……它們,都有著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然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這些傳統村落,正在*天消亡。如何更好地保護北京的傳統村落?修繕過程中,怎樣才能保留古村落的個性又滿足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
困惑
保護還是開發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這個字謎,凡是對門頭溝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猜到,就是爨底下村的“爨”字。爨底下是一個坐落在門頭溝的小村落,大部分為明清時期所建的四合院。該村也是北京市現存的傳統村落之一。
錯落有致的古宅、青石壘砌的院墻、蜿蜒崎嶇的巷道……京郊之美,不僅在于自然的山水風光,更在于醇厚深邃的人文底蘊。這些凝聚著不同歷史、民族文化的古村落,猶如一顆顆明珠散落在京郊,用他們獨有的歷史積淀和淳樸氣質詮釋著大美京郊。然而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京郊古村落如何開發,怎么保護,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形成的重要遺產,是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北京市一直在努力保護傳統村落,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的問題是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為避免出現建設性破壞,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基本政策沒有完全覆蓋傳統村落。同時,傳統村落又缺乏專項支持政策,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傳統村落基礎設施不足,村民住房條件較差。也就是說,各級政府希望傳統村落能夠得到保護,保留鄉愁記憶;但村集體合作開發、村民自行翻建住房的需求非常大。此外,農民積極性不高,很多傳統村落仍為低收入村落,以及市級配套資金不足等問題都制約著傳統村落的保護。
原則
遵循保護優先
從2013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這也讓傳統村落的保護更加堅定。
日前,北京市發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公布了北京首批44個市級傳統村落。其中,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等21個村已被列入前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傳統村落覆蓋京郊10個區,門頭溝區*多,共有14個村落入選。這44個市級傳統村落各具特色,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密云區古北口村北依長城,以廟宇、邊塞及長城文化見長;房山區水峪村是明清古村落,村內收藏石碾128盤,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北京市的傳統村落保護將遵循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原則。深入開展傳統村落資源調查,將更多具有保護價值的村落納入保護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傳統村落資源,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將實行規劃先行,有序修復。立足傳統村落長遠發展,綜合考慮現狀、歷史文化價值等因素,根據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態資源稟賦,科學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保護修繕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有序開展保護修繕工作。
經過各方努力,*終使傳統村落及其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具備較好的生產生活條件、較為全面的防災減災設施、較為完善的保護管理機制,保持好傳統風貌和地域文化特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過程
確保村民利益
面對城鎮化浪潮,接受現代化洗禮是誰都無法逃避的。生活在傳統村落中的村民,當然擁有享受現代化成果的權利,這種權利應該得到尊重。
為此,北京市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將遵循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注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調動村民參與保護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依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保護修繕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在*限度發揮傳統村落內現有各類設施功能的前提下,統籌開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村推進,分步實施,改善傳統村落生產生活條件,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探索盤活傳統村落宅基地使用權政策。在保持傳統風貌和建筑形式不變的前提下,依據傳統村落保護修繕技術導則,推進房屋抗震節能改造。對無法納入整村保護修繕的傳統村落中傳統民居單體建筑進行修繕,并加強長效管護,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將深入挖掘傳統村落資源稟賦優勢,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編制傳統村落旅游發展規劃,完善旅游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線路,促進旅游業態提檔升級。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健康養老、文化創意、戶外運動、民俗展示等產業,激發傳統村落活力,促進農民增收。
專家觀點
傳統村落保護應“吃外住內”
宋慰祖是設計行業內的專家,他曾利用6年時間,到全市13個區的100多個村莊進行實地調研,并得出結論:自古鄉村建設千差萬別,歷史形成的村落各具特色,各有文化,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都要避免千村一面。
傳統村落的形成,有的是由于軍事,有的是由于移民或商業,還有的是屬于交通要道,保護它們的風貌并不是要千村一面,保護它的個性以及作為核心的文化內涵,才能讓人體會到各個村落之間的差別感。每個村要因村制宜,由規劃設計機構進行“一村一設計”,不抄襲、不模仿。真正落實總書記所提出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村域設計規劃做到以保護村落文化和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村民的需要為依據。
他認為,對傳統村落保護設計,要制定嚴格的設計規范,要做到村域環境不能變,民居外觀不能變,民居內部品質要提升的“吃外住內”設計原則。所謂“吃外”,就是傳統村落保護設計要維護村落的傳統環境風貌,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養生養老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使農民通過傳統村落保護,獲得實實在在的財產性收入。而“住內”,就是提高民居內部生活環境品質,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吃外住內”傳統村落設計保護方針,既是建設美麗鄉村的路徑,又是產業發展的基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