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垃圾倒入處理器,可以產出綠色有機肥,還田做肥料。在湖州市長興縣龍山街道澗塘村,全省試點的一座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成了“熱門景點”,每天前來取經參觀的外地考察團和當地居民絡繹不絕。“吃”進去的是瓜果、蔬菜、肉類、小骨頭、剩飯菜等廚余垃圾,“吐”出來的是淺褐色的有機肥料,中間經歷破碎、脫水、烘干、發酵、厭氧反應等系列工序,全程需一周時間。目前,龍山街道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每天可以就地處理1噸餐廚垃圾,產出約50公斤有機肥料。
“基本上每周都要接待一批省內或省外的參觀考察團,學習我們的經驗和做法。另外附近的村民和居民也常來轉轉,運點有機肥回家種樹或是養花。”龍山街道城建辦的工作人員徐恒毅說,臭不可聞的垃圾處理站成為“香餑餑”,關鍵在于變廢為寶。
72歲的章阿庭近日從站內拉出滿滿一翻斗車的肥料運往自己桃園。“我們家的桃子用的都是有機肥,味道一定好,歡迎大家來我家吃桃子。”章阿庭說,之前主要靠家里養的羊、豬生產一些有機肥,總不夠用?,F在垃圾處理站里的有機肥好得很,還不花錢,當然高興。“我這車肥料比100多元的復合肥還要好呢!”
龍山街道常住人口5.81萬人,下轄4個城市社區、 4個居民區和4個行政村,從2016年10月開始,對轄區內8個村居6000余戶農戶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這座總投入150萬元的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站于2017年元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日處理餐廚垃圾量為每日2噸。
實施垃圾分類,居民支持很重要。取之于民后用之于民的做法,為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動力。龍山街道宣傳委員王衛東介紹,通過有機肥的運送,越來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從家家戶戶中收上來的餐廚垃圾,加工后變成肥料又給家家戶戶拿去使用,這樣實實在在的好處比任何宣傳都有效果。”據介紹,該街道將結合黨員固定日走訪活動,將有機肥料送入居民家中,使垃圾分類宣傳更加深入民心。
長興縣農辦副主任、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相關負責人宋金林認為,以龍山街道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站為代表的有機垃圾分散處理項目,實現了廚余垃圾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的轉變,從源頭上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避免了對環境衛生的二次污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