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催生新目標,新舉措培育新動能。2018年云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打造世界*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產業。”捏緊拳頭、聚焦重點,揚長避短、彰顯特色,云南省將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方向,把高起點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用工業化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打造好“綠色食品牌”。
持續走好“一村一品”之路
在2018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長郭大進談及當地脫貧實踐時,拿著手中的一只“昭通蘋果”不無驕傲:“昭通種植蘋果的歷史有近80年,現在種植面積40萬畝,產值30億元,帶動30萬貧困群眾增加收入。蘋果儼然成了當紅產業,打開昭通人的朋友圈,個個在賣生態高原蘋果,紅蘋果變成了‘金蘋果’。”
說起“昭通蘋果”,因其品質優良,昭通蘋果已然成為云南省高原特色優質水果的重要品牌。然而,放眼全國,國內的水果市場依然還是陜西蘋果、煙臺蘋果等老牌傳統產地的天下,我們的“昭通蘋果”及一系列高原特色農產品如何叫好又能實現暢銷省內省外兩個市場,似乎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打造“綠色食品牌”,需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相比以往,這是一個大的轉變,也是突出的亮點,更是充分挖掘和發揮云南資源優勢的必由之路。打造“綠色食品牌”,走好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必須善用并盤活本地資源,著重培育一項到幾項*突出、*有特色、*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如此才能促動縣域經濟全面突圍。
“一村一品”是日本農業產業化的成功模式,其基本理念已逐步為亞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所認識、接受并得以推廣。“一村一品”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經由多年的推動與實踐,云南省也培育并涌現出了一批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較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如普洱茶和咖啡、文山三七、羅平黃姜、元謀蔬菜、元江芒果、呈貢鮮花、富源魔芋等等,這些享譽海內外的“云茶”“云菜”“云花”“云咖”“云果”,已成為云南省持續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戰略*突出的實踐成績。
然而,云南雖然有豐富的資源及亮眼的成績單,但仍掩飾不了自身存在的小農戶、小品牌、小產業的現實。這不僅與市場開拓能力不足有關、與缺乏有實力的產業龍頭帶動有關,更與品牌建設、標準化建設不夠不足緊密相關。當以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多下功夫去研究消費升級的趨勢,并相應地在產品供給、市場推廣、品牌建設及標準化建設方面進行創造與調整,在品相、品質與品牌上做足做好“品”字文章,不斷提高“云品”的信譽度、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如此,才不辜負自然對紅土高原的饋贈,讓云南豐富的物產生得其所、造福于民。
在發展精深加工上求突破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打造好“綠色食品牌”,云南省所面臨的一個現實瓶頸就是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當前,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0.67:1,而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十二五”末就達到2.2:1,一些發達國家更是達到了3-4:1,差距非常明顯,這是必須盡快補齊的短板。2018年云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力爭將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升到1:1以上,盯緊這個目標,要著眼長遠、穩步推進,既重視速度,更要關注質量,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謀求突破。
發展農產品加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顯而易見,延伸產業鏈、打造大品牌、提升附加值,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協調發展,每一項都值得付出努力。筆者記得在*會議上,某領導曾說,“我們有很多質量*的核桃,卻沒有人家那么火熱的核桃乳品牌。”這反映的就是云南省核桃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對原料價值挖掘不夠,很多地方向外輸出的還只是原料或粗加工產品。事實上,不止核桃,咖啡、橡膠、芒果等產業都存在這個問題。
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本身就包含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個基本要求,而其中的關鍵在于三次產業間的互動協作、融合發展。當前,我國初步形成東北地區和長江流域水稻加工、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籽加工等產業集聚區,在質量標準、地域特色、品牌影響等疊加優勢的共同作用下,上述地區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如虎添翼,這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加工提供了很有啟發性的借鑒。
云南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要轉變思想,堅定不移朝著構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方向努力。與傳統農業的自給自足、相互隔離不同,現代農業時時刻刻都在與外界發生著各式各樣的聯系,從配土、選種、種植到收獲、運輸、加工,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必要和很難獨立完成,所以必須轉變觀念,樹立開放性、整體性、系統性思維,盡快在設施、技術、產品等方面與國際國內接軌。近年來,云南省一些地方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初具規模,產業鏈也得到一定的延伸,比如華坪縣轉換思維、著眼整體,扶持成立了一批芒果加工企業,所生產的芒果汁、芒果醋、芒果干等很有市場,當地芒果全產業鏈開發正走向成熟,給廣大果農帶來了實惠。
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目的在于延伸產業鏈、打造品牌、提高綠色附加值,所有的技術和生產工藝都應該圍繞保持特色、突出特色來做文章,而不是相反。讓經過加工的食品依然保留著“高原陽光的味道”,需要符合實際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需要運轉流暢的交通和信息網絡配套;此外,質量標準體系要跟得上,監督檢測也要一刻都不放松,確保不符合生產標準的不能投產,不符合質量規格的產品不能售出,堅定不移地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打造好綠色食品牌。
把特色融入到生活方式中
打造“綠色食品牌”,云南優勢明顯,優質“云菜”“云果”“云花”“云茶”“云藥”“云咖”等“云系”農產品享譽海內外。過去5年,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風生水起,農產品出口額穩居西部省區*,獲國家*農產品21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000余個。
除了以上漂亮的數據,云南綠色食品的優良品質也獲得了更多推介和較好的口碑。去年,以“開放的中國:魅力云南,世界共享”為主題的云南全球推介會在外交部南樓藍廳舉行,外交部長王毅在致辭中向全球推介云南的咖啡和普洱茶;“云菜”不僅出口海內外,還端上一些重要會議的餐桌,2016年8月25日至9月3日,瀘西縣陸續向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供應生鮮蔬菜13車次72.44噸,成為峰會的“菜籃子”。
云南農產品的優勢是“綠色”。但是,多樣的氣候類型、良好的自然環境、良好的市場口碑,只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一,并不因有了這些資源稟賦,就能自然形成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舉個例子,提起“綠色”“有機”食品,人們的消費認知一般是安全和綠色,食品可追溯源頭、品質優良的“云系”農產品給人的印象是“健康食材”;但產品停留于正式場合的宣傳和推介,也說明“云系”產品并未深度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方式里。上班的早晨要提神,首先想到雀巢速溶咖啡,下午需要茶飲,會買“立頓”茶包。云南后谷咖啡也生產速溶咖啡,一些普洱茶品牌也有自己的方便茶包,可是仍未成為消費者的*。
要讓品質好的產品有市場,需要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為切入點,讓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深度融合,這意味著要關注消費者的價值認同、審美水平,以及這些因素帶來的消費趨勢變化,讓產品體現出某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從慢節奏生活到快節奏生活,人們需要便捷的生活,也追求精致讓生活多點情調和樂趣。閑暇時小聚,探親會友或者是下小館吃頓飯,會來杯下午茶;一個人獨處時,或者靜靜看書,或者買捧鮮切花,選個花瓶插上;選購蔬菜時,更愿意去超市選擇包裝好的有機蔬菜……生活節奏變快,生活方式多樣,消費也在升級。如果我們的“云系”產品在滿足健康需求的同時,努力融入這些生活細節中,默默無聞的好“山貨”才能升級成為有鮮明特色的好產品。周末插花有“云花”陪你,朋友小聚泡杯“云茶”,周一早晨“云咖”提神,中秋賞月和家人分享“云腿”……產品與生活融為一體,才會成為消費者的*印象和*選擇,品牌建設才有穩固基礎。
隨著消費升級,緊跟綠色生活方式的趨勢與變化,綠色食品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讓“云品”創造更大價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