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處北緯45度享譽世界的“黃金奶道”和全球“玉米黃金帶”,世界三大黑土層之一,黑土層平均厚度達70公分,可謂物華天寶。
這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年產糧食超40億斤,果蔬滿園,雞牛滿圈,可謂物產豐饒。
這還是一片歷史厚重的土地,“白山黑水帝業興、金源右翼古雙城”。公元1814年建城設治,至此百姓安居樂業,滿族漸興,遂成名城,可謂地旺人興。
這也是英雄用武之地,800年前,金太祖在此金戈鐵馬,興兵鏖戰。解放戰爭時期,四野指揮部在此秣馬厲兵,運籌帷幄,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大幕,可謂英雄輩出。
這片熱土就是龍江的南大門——哈爾濱市雙城區。
今天,中國進入了新時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雙城人民正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新的歷史華章。
發揮優勢現代農業長袖善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但畫卷上的每一筆都需要智慧與汗水去繪就。對此,雙城人有著清醒的認識。雙城區委書記李洪銘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現代農業的發展,雙城區要全面樹立經營農業的理念,堅持一二三產融合聯動、同步提升,統籌農業的生產組織、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努力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探索新時代雙城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雙城區區長劉志成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核心。發展,唯有發展是解決諸多問題的關鍵所在。可是,如何發展?雙城區幾年來的實踐已經描繪出了一條越來越清晰的發展路線圖,那就是現代農業興區,食品產業強區,兩翼齊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騰飛。
發揮優勢,長袖善舞,走出現代農業新路,作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這是雙城一班人的共識。提起雙城的優勢,雙城人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我們雙城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去年糧食總產達到43.3億斤。還有我們是全國牛奶生產*縣(區)、食品工業百強縣(區)、食品工業十大發展特色縣(區)、國家新型工業化食品示范基地、全國十大魅力城區、全國區域*具競爭活力縣(市)、全國首批‘百縣百品’農產品上行十佳縣(區)、全省放心食品產業城、全省首批電子商務產業示范基地,躋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區)、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和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區)行列,等等。”優勢如何轉化為勝勢?區委書記李洪銘心中思索的是為什么黑龍江在當地5元錢的酸菜,在深圳能賣到28元,大米能賣到幾十元一斤。如何實現農產品升值?種植農業如何轉向經營農業,建立農產品的現代生產體系、營銷體系,為一產提供支撐和動力?區長劉志成認為,傳統優勢只是昨天的榮譽,現在需要的是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一減多增”,把蔬菜產業作為一個突破口發展牽動,使農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因此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一以貫之,一抓到底,久久為功。
蔬菜產業在雙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異軍突起。
2016年,雙城區西官鎮蔬菜種植大戶韓立新率先成立了“良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吸引十里八村農民目光的是一項從遼寧引進的“零能耗”棚室建造技術“。零能耗”意味著溫室不靠煤電提供能源,靠的是陽光和六米厚的“泥土堡壘”散熱功能。
新的種植產業和新的種植技術總是能吸引農民的眼光,但放棄祖輩傳統的玉米種植改種蔬菜,把安身立命的土地流轉出去或加盟蔬菜種植合作社這樣的大事還是讓農民心存狐疑?*季新鮮的蔬菜出棚了,綠盈盈的蔬菜拿到哈爾濱哈達果蔬批發市場,立刻成為市場的“寵兒”。看到有人靠著這個“零能耗”蔬菜棚室賺到了真金白銀,西官鎮的農民不再猶豫,2016年,西官鎮只有“良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家,建有“零能耗”溫室20棟,2017年一年,西官鎮又相繼成立了“兢業”和“云舟”兩個蔬菜合作社,“零能耗”溫室一下子就達到120棟。今年,僅“兢業”一家合作社就要再建60棟“零能耗”溫室,蔬菜棚室產業發展集團軍已具雛形。
現在,要問雙城蔬菜有多火?一個小故事或能說明。今年春節前,哈爾濱市哈達果蔬批發市場的批發商提著現金不約而同來到西官鎮兢業蔬菜種植合作社,坐在大棚里就開始了蔬菜競價。看著還“待字閨中”的新鮮蔬菜身價噌噌上揚,菜農們心里樂開了花。批發商們也不傻,在市場上當地的“北菜”就是比遠來的“南菜”好銷,這就是市場導向的魅力吧。如今,西官鎮的蔬菜不僅服務于哈爾濱市場,還在向長春等地輻射,地域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有些品種已開始逐步打入南方市場。
西官鎮“零能耗”溫室蔬菜只是雙城區蔬菜產業的一個亮點,勝豐鎮散花菜品種的引進,樂群鄉辣椒的出口等等,蔬菜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壯大。
在雙城蔬菜產業崛起中,政府強力扶持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2017年,雙城區以打造全省“北菜南運”核心區、“南菜北運”集散地為牽動,規劃建設了“百里蔬菜產業帶”,建成永治、勝豐等6個功能區,韓甸、幸福等20個特色基地,蔬菜等經濟作物總面積達到55.4萬畝,同比增長56%。勝豐散花菜、青嶺西瓜等農產品相繼打入上海、成都、杭州等市場,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劉志成區長介紹說,政府不僅僅做政策扶持,規劃引導,服務保障也要有力。當農民在蔬菜種植上遇到困難時,政府就是農民的靠山。去年,由于農民蔬菜種植貸款因某些原因下不來,機井打不上,電通不了,看著厚厚的市場訂單只能干著急。區政府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先行拿出了幾千萬資金,確保了去年蔬菜種植結構調整得以順利進行。
蔬菜產業發展的聯動效應開始顯現。散居國內的雙城蔬菜經紀人開始返鄉發展,雙城區蔬菜產業協會與域內外400多名經紀人保持信息交流和協作互動,與北京、山東、上海、廣州等10余個市場實現對接,逐步構建起分布全國的蔬菜經濟人網絡,涌現出新興、幸福、勝豐、西官、希勤一批農民創業帶頭人,西官鎮零能耗棚室蔬菜種植模式,勝豐鎮散花菜品種引進,樂群鄉辣椒訂單出口韓國,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在雙城區落地生根,農民創業人數達到4萬人,帶動就業人數8萬人,農業創新、農民創業氛圍不斷增厚,一些有眼光的城里人帶著資金來到農村投資,成為一代“新農民”。農業逐步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逐步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在今年的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劉志成區長感觸良多。雙城區的發展要揚長避短,長袖善舞。我們有350.2萬畝的優質耕地,卻種了很大面積的低效益的作物,產業結構失衡成為農民增收的桎梏。玉米的價格不高,國家取消了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化銷售,倒逼我們轉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合市場,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冬季生產蔬菜,特別是零能耗,我覺得性價比很高,冬季蔬菜生產高峰起,能夠占哈爾濱市哈達批發市場的10%的份額。有些品種,比如蒜苗、香菜,一度都能占到90%的市場份額。應該說,在哈達批發市場,我們雙城蔬菜在某些品種上,具有*的話語權、定價權、主導權。
一幅每天都在變化的產業發展藍圖在雙城的廣袤大地上徐徐展開。雙城區重點圍繞102國道沿線“百里蔬菜產業示范帶”,向兩側縱深拓展,打造10萬畝“北菜南運”核心區。加快構建雙團、雙萬、哈前、機場路“雙環兩線”蔬菜產業園區布局。穩固發展西官鎮零能耗棚室蔬菜種植模式,推廣寒地冬季蔬菜生產成功經驗。依托35個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加快推進特色品種、特色基地穩步擴張,引領全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扶持上持續發力,對新建冷庫、窖,新建冷棚、暖棚等方面給予再支持,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蔬菜總產量137萬噸,實現總產值18.43億元。
蔬菜產業的發展僅僅是雙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隅。2017年,雙城種植玉米280萬畝、水稻20萬畝,蔬菜及其他經濟作物50萬畝。其中,調減普通玉米15萬畝,新增優質食用和青貯玉米5萬畝,新增蔬菜、雜糧10萬畝,實現農業總產值150.9億元,同比增長5.5%。一些雙城土生土長的農產品品牌開始登上大雅之堂,“崗子峪”雜糧和雙城產的雀巢乳品同時入選2017年9月廈門金磚五國峰會,農業“三品一標”總數達170個;相繼培育出“益助果蔬”、“勝豐散花菜”、“八家子小米”等30多個地產*。綠色有機種植覆蓋面達到60%以上,農業園區、合作社等經營模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119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48萬畝;發展規模養殖、綠色養殖,建成規模以上奶牛場(區)141個;洽談引進大北農等3個大型生豬養殖項目,生豬飼養量新增17萬頭。立足文化內涵、產業基礎,培育打造希勤全省合作化道路教育基地、西官育人雙城西部內陸地區越冬蔬菜生產開發區、群友好辣椒特色產業村、萬隆利民菇 (艸娘)產業村、韓甸白土花生產業村、同心同富村白菜專業村等六個產業帶動型新農村,立體包裝打造,提高鄉村建設水平。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雙城在轉型過程中,一個普通農民的角色嬗變或許可以辨清這場變革的發展軌跡。王金龍,生活在雙城區韓甸鎮白土村的普通農民,從記事起就在自己家的沙土地上種花生,憑著他的聰明和苦干,成為遠近聞名的花生種植大戶。后來他和妻子左翠翠一起成立了“翠翠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農民聚成了一個專業的花生種植團隊,規模種植專業銷售。再后來,他投資2000多萬要建立自己的花生加工廠,讓自己種的花生在自己手中加工增值銷售,他自己也從田間地頭的農民搖身變成坐在辦公室運籌帷幄的企業老板。王金龍用自己的發展軌跡書寫了雙城從傳統農業到經營農業再到三產融合的生動變遷。
雄關漫道真如鐵,雙城人不懈努力走出了自己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綠色農業、經營農業、三產融合聯動等理念正在轉化為實踐,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穩步推進,一產的優勢為二產三產的發展夯實了基礎,為雙城“食品產業強區”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產融合食品產業春華秋實
你或許知道雀巢、娃哈哈、完達山、匯源果汁、哈肉聯、旺旺食品等等*商品和企業,但你未必知道這些企業與雙城人之間的故事;你或許知道火遍大江南北的“老村長”、“龍江家園”、“喜豐收烤醋”,但你未必知道這些馳名品牌是雙城土生土長自己生養的“親孩子”。
這些食品企業在雙城這塊寶地上落戶扎根,開枝散葉,如今已經形成了規模可觀的食品產業集群,成為雙城區經濟的強壯筋骨。
而這一切,離不開區委區政府“現代農業興區,食品產業強區”的戰略發展規劃,更離不開一產農業的強力支撐。雙城區食品產業的崛起,用李洪銘書記的話說是在“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獨有的雙城特色。
雙城是*的玉米產區,正是通過“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變原糧、原料為食品、商品,全區200萬噸玉米為酒業和畜牧業的強力發展做出了有力的保障。
在延攬世界及國內知名食品產業品牌駐戶雙城上,雙城人可謂下足了功夫,用盡了心血。各種硬件軟件的建設、優惠政策的制定、強力服務保障措施的出臺等等,就像栽下的一棵棵梧桐樹,枝繁葉茂,引來了八方鳳凰前來棲息。
其實,這些*的食品品牌企業落戶雙城更看重的不僅僅是各種優惠政策和園區建設,他們更看重的是雙城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豐厚的資源優勢,看中的是雙城人為家鄉富強而不斷奮斗、不懈努力的赤子之心。為了把娃哈哈引進雙城投資建廠,當年的老書記七下江南,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終于感動了娃哈哈老總宗慶后,這位從不在縣區投資的老總親自來到雙城考察,當即拍板投資建廠,當年8月開始建廠,來年一月娃哈哈乳品飲料產品出廠上架。這樣的建設生產速度令宗慶后十分吃驚,也對雙城人的傾心投入十分感動。此后,他幾乎每年都要到雙城分公司來考察*,每*都要到政府去坐一坐,就像走親戚一般。這樣的故事雙城人都能說上很多,其實,在招商工作中,雙城人的投入與付出又豈止幾個故事能說的清?
于是,雀巢、娃哈哈、完達山、旺旺、匯源果汁、哈肉聯等食品企業1456戶接踵而來,這其中有國際國內500強企業20戶,國內外知名品牌55個、*商標16個、“中華*”2個。去年以來,雙城先后引進了投資20億元的海峽兩岸綠色食品產業園、鴻洋農業素食大豆深加工、漢洋食用菌加工等龍頭企業,用龍頭企業補齊短板,帶動產業發展。八方賓朋攜春至,傲雪寒梅香自來。雙城“政府搭臺、企業主體、農民受益、共享發展”的良好的營商環境已經形成。在這樣利于企業成長發展的大環境里,雙城自己土生土長的“親孩子”也嶄露頭角,茁壯成長。十幾年前還是小作坊水平的老村長、花園白酒、龍江家園、盛龍酒精、喜豐收烤醋等本土糧食深加工企業在家鄉沃土的滋養下競相發展,2017年,全區稅收超億元的企業雙城本土食品企業四占其三,這是令人驚嘆又令人贊嘆的可喜成績。
如今,雙城區食品產業已形成了乳、酒、肉、蛋、飲品、調味品、休閑食品、綠色有機蔬菜等八大食品產業集群,全區食品工業產值近500億元,占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產值的四分之一。
食品企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雙城一產農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龍頭企業在投資實力、產品研發、營銷渠道、物流資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龍頭企業與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聯合,有力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傳統農業轉型。雙城以老村長、盛龍酒精、龍江家園為重點的酒類企業,帶動建成玉米原料基地近80萬畝,年消耗玉米達100萬噸以上,有效實現了糧食的轉化增值。奶業是雙城的支柱產業,正是憑借雀巢的拉動,雙城由過去*多時3.5萬奶戶,發展到現在141個奶牛規模場區,實現了由奶牛散養向規模經營的轉型。龍江家園是以高粱為原料的釀酒企業,今年這家企業從農民手里流轉了5000畝土地專門種植紅高粱,企業負責人自豪地說,等秋天來了,我們不僅有了充足的生產原料,還可以發展休閑觀光,請城里人來賞一望無際的紅高粱,喝醇美勁道的高粱酒。
食品產業的紅紅火火也帶動了三產的有機融合,去年以來,雙城通過與倍豐集團、中國綠盟、益助果蔬等合作,先后建設了單城鎮中福水稻基地、勝豐鎮國昌蔬菜基地、幸福蔬菜基地,基本形成了龍頭帶基地的全域化格局,形成了“玉米+老村長”“牛奶+雀巢”、“生豬+大眾肉聯”、“肉牛+天順源”、“肉鴨+興潤”、“蛋禽+新勝市場”等三產融合典范。圍繞滿足老村長酒業、雀巢等龍頭企業原料需求,探索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延長產業鏈條。
雙城食品產業發展鶯歌燕舞,順風順水,但李洪銘、劉志成心中對此卻有著清醒的認識。目前全區在糧食、奶牛、肉蛋、蔬菜等方面仍有過剩產能,改造“*”、升級“原字號”、創造“新字號”等方面還有許多文章可做。繼續加大食品產業發展,重點轉向龍頭帶動產業、與一產*對接,引“龍頭”補短板,拉“長板”提產能,建“平臺”促合作,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增值鏈。加快現代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三產融合,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等等,這些工作如同鐘擺一樣時時在他們心中滴答提醒,讓人不敢絲毫懈怠。
鄉村振興要靠發展,要發展就要因地制宜緊緊抓住發展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這個牛鼻子,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讓“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兩翼齊飛,助力鄉村振興騰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