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才能統籌安排,才能把農村集體資產真正管起來、管得好,才能讓農民不錯失應得的收益。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統一部署的第二次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也是*全面、規模*的*清產核資正在有序推開,棋到中盤的改革期待更多的創新嘗試。
清產核資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從2017年開始,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清產核資。
在近日舉行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推進會上,農業農村部提出,今年將繼續擴大改革試點范圍,將試點單位擴大到300個。到明年底前,我國將對全部農村集體資產完成清產核資“普查”。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統一部署的第二次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也是*全面、規模*的*。
三種資產分類施策
集體資產范圍主要包括三類,清產核資要抓住關鍵,分類施策。
“農村社會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村人口流動與集體成員財產權不清晰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財產意識不斷增強,保障農民財產權利與集體資產被侵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過去農村集體資產遺留的一些問題導致許多農民權益受損,要想對農村集體資產作頂層設計,首先要清產核資,明確集體有哪些家底,實行集體成員認定,以此保障農民的收益權。
從2017年起,原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全面啟動清產核資工作。全國層面已經分兩批共選擇129個縣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一些省份也自行選擇部分縣和村進行了試點。截至目前,2015年確定的首批29個試點縣共清查集體資產1125.6億元、土地2805.8萬畝,比清產核資前分別增長9.7%和9.6%。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已確權承包地11.5億畝,占二輪承包地面積80%以上;已確權集體林地27.1億畝,占林權改革面積99%;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806.4萬宗,登記率96%。
據介紹,清產核資范圍包括了全部集體資產,主要有三類。一是土地、森林、草原等資源性資產,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總面積為66.9億畝,其中農用地55.3億畝、建設用地3.1億畝。二是集體經營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設備等。目前賬面資產總額3.1萬億元,村均555.4萬元,但區域差別很大,東部地區資產總額超過全國的3/4,部分富裕村資產數以億計,中西部有不少是空殼村、負債村。三是用于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資產,包括小學校、衛生所等。
當前,資源性資產的清查已有基礎。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說,通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掌握了每個縣甚至到鄉村一級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現狀,并堅持每年數據更新,可以為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清查提供數據。2014年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以來,已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上的房屋納入登記范圍,開展房地一體的調查登記。截至目前,全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率77.2%,宅基地登記發證率83.2%。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說,要抓住關鍵,分類施策。資源性資產清查有一定基礎,重點是做好數據銜接,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減少和避免重復勞動。非經營性資產主要用于提供公共服務,重點是明確歸屬,將政府撥款形成的資產確權給集體,充分發揮公益性功能。經營性資產構成*復雜,要將實物與會計記錄逐一核對,做到賬實相符,逐步推進以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的改革,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
折股確權明晰權益
通過確認成員身份,厘清了集體成員邊界,集體成員財產權利得到了保障。
我國農村情況千差萬別,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群眾意愿訴求多樣,改革必須有序推進。無論清產核資,還是成員確認,每個環節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履行民主程序,向全體成員公示,并經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確認。業內專家認為,改革中,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確保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
“清產核資和股份化改革以后,關心集體發展的人多了。”這是山東淄博淄川區公孫村不少村民的感受。淄川區是全國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2014年,公孫村先行試點,按照“三資股改、確權到人、權隨人走”的模式,將全村集體資產、承包地、宅基地折股量化為6629萬股,實現了全覆蓋。同時,界定股民1181人,每人量化5.6萬股,股權實行靜態管理。截至目前,淄川區已完成清產核資185個村居,清理資產16.12億元。結合清產核資,對口頭合同、遺失合同、顯失公平等7類合同依法依規進行清理規范,為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320萬元。
“去年,山東省選擇42個縣開展了*和省級試點,覆蓋全省17個地市。從6個省直部門各選派1名處級干部到*試點縣掛職,全程指導工作。”山東省副省長于國安介紹,通過試點,全省清查集體資產217.6億元,增加21.4億元;資源性資產389.4萬畝,增加23.1萬畝。將所有涉農村居和集體所有的經營性、非經營性、資源性資產全面納入清查范圍,建立資產臺賬和管理制度,形成集體資產監管的長效機制。
我們了解到,多數試點地區的大部分村由鄉鎮經管干部、村會計、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組成工作組,對各類資產進行清查核實;對于集體資產較多或資產雖少但爭議較大的村,則根據群眾意愿聘請第三方進行清產核資。清產核資后,各村大多建立了成員名冊,詳細記載成員信息,并在縣鄉主管部門備案,有些還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通過確認成員身份,厘清了集體成員邊界,集體成員與其他居民之間的權利關系進一步明晰,財產權利得到了保障。
在集體臺賬建立過程中,財政的作用功不可沒。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說,中央財政從2016年開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2017年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中專門安排50億元,擴大了試點范圍。今年,財政部已安排專項轉移支付3億元,支持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全面推開。著重支持試點省份結合當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盤活用好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資源。
創新管理陽光公開
各地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治理機制、經營機制和監督機制。
我們了解到,各地在改革中很注重清產核資成果的運用。以清產核資為契機,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和處置等制度,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治理機制、經營機制和監督機制,實行信息化臺賬管理。財政部結合當前農村經濟活動類型、財務會計事項新變化,已著手研究修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著力提升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管理水平。
例如,江蘇省實施了農村集體資產“陽光行動”。以“E陽光”為標識,開發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讓農民便捷地了解集體資產家底和管理動態運營情況。全省有6625個村開展了“陽光行動”試點,占全省總村數的37%。副省長繆瑞林說,目前,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實現縣級平臺全覆蓋,明確規定農村集體資產杜絕場外交易和暗箱操作。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起步早,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承包地確權工作量大面廣、情況復雜。副省長葉貞琴說,全省清產核資理清了“一本賬”,形成了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總賬,目前集體資產比2012年清產核資時增長34.6%;建設了“一張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從省到村5級互聯互通;繪制了“一張圖”,將承包地確權到戶,并以縣為單位建立數據庫實行以圖管地。
浙江省堅持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同時,同步推進集體資產經營機制創新。全省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股權登記備案制度,38個縣將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納入農村集體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87個涉農縣全部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96.2%的鄉鎮建立交易分中心,對一定標的額以上的農村集體資產,要求進入市場公開交易,通過市場交易普遍為集體增收20%以上。
目前,有關部門已啟動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建設,進行可行性研究和清產核資數據上報系統的研發,這將為清產核資數據收集和成果運用提供重要技術支持。業內人士認為,要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和機制創新,既讓集體經濟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又保護農民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