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廚余垃圾投入機器,經過分解處理,產出的是有機肥料……借助廚余垃圾處理機,北京的一些小區可以實現廚余垃圾的“就地處理”。
相比于集中處理,廚余垃圾的就地處理還能夠促進垃圾減量、減少處理成本、避免二次污染。但即便有如此多的好處,這種模式卻并未在小區中大范圍推開。“好模式”如何能夠更好應用,是垃圾處理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住在北京新風街1號院的居民,對于院內一處名為“綠色生活館”的小屋都不會陌生。自2016年入駐以來,綠色生活館不斷在小區內舉辦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還啟用了一套垃圾分類掃碼系統。“居民自行分好廚余垃圾后,把派發的二維碼貼到垃圾袋上,再投到專門的垃圾投放點,我們的員工掃碼后會返給居民積分。”綠色生活館的負責人介紹道。
因為積分可以兌換禮品,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都很高。而分出來的廚余垃圾,其中的大部分還能在小區里“自產自銷”。在生活館的角落有一個特別的房間,里面擺著兩臺體積頗大的盒狀機器,每臺占地都有七八平方米,不時還發出低沉的聲響,這兩臺機器就是廚余垃圾處理機,24小時不停運轉。負責操作機器的師傅老李介紹,每天他都會將居民投放的廚余垃圾再進行*分揀,分揀后更加純凈的廚余垃圾,就會被投入到機器當中。
“廚余垃圾大部分都能被機器吃掉,出來的東西還能當肥料呢!”老李打開機器的產物口,一些泥土狀的東西就順著機器“吐”了出來。原來,這兩臺機器事先都放入了菌種微生物,在加熱環境下,微生物遇到廚余垃圾之后就會進行降解,垃圾的大部分會轉化為氣體排出,而余下的泥土狀物則可以作為肥料使用。
兩臺處理機,每天加起來能處理一噸左右的廚余垃圾,經過降解之后,產生的肥料大約有二百公斤左右。生活館介紹,這些肥料可以免費配發給居民,或者投入到院內的一米菜園中。
廣安門附近的建功南里小區,是北京市*早確立的垃圾分類示范小區之一。在小區門口一個六七平方米的小房間里,記者同樣發現了一臺正在運行的廚余垃圾處理機。據物業經理謝昭介紹,建功南里小區安裝處理機的歷史還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當時適逢北京推廣垃圾分類,小區積極響應號召,申請安裝了這樣一臺機器。
對于廚余垃圾處理機,謝昭認為設計理念和思路都很好,但一定要注意機器的處理量問題。相比起新風街1號院的兩個大家伙,建功南里小區處理機的體積明顯小了不少,垃圾處理量也只有每天一百公斤。謝昭表示,目前小區*能產生的廚余垃圾總量在四五百公斤,這一百公斤的處理量雖然對垃圾減量有一定幫助,但總體效果有限。每天多出來的垃圾,還要由廚余垃圾車拉走進行集中處理。
“*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換一個更大的機器,能夠完全處理掉小區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但我們這里實在沒有那么大的地方。”謝昭認為,安裝廚余垃圾處理機的理想場景應該是在新建小區,而且應該在設計規劃之初就留出放置處理機的地方。“但這又得看居民是否同意安裝處理設備。”
想要給廚余垃圾處理機“找地兒”,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協會有機廢棄物處理專委會主任宋建國表示,像新風街1號院和建功南里小區,都是找地面上現有的空房間放置機器,而這在老舊小區本來難度就很大,為了放置機器而加蓋一間房屋更是不太可能。如果把機器放在地下室,問題同樣很多。“比如給排水的問題,氣體交換的問題,還有接入動力電的問題。設備運行還需要加溫,控制不得當還可能帶來安全隱患。”
新風街1號院所在的西城區,區內并沒有大型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小區產生的廚余垃圾,一般都會專門由車拉到遠郊再進行處理。西城區城管委固體廢棄物管理科科長李剛表示,一噸廚余垃圾的運輸、處理等費用,加起來要將近600元。“推行這種就地處理設備,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垃圾處理的成本,也能促進垃圾減量,還能避免在垃圾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
李剛表示,2012年左右,政府曾出臺過推動安裝垃圾就地處理設備的政策。“*開始是面向高校,因為高校的用餐人數比較多,用餐地點又比較集中,適合采用就地處理的模式。”政策還規定,在一千平方米以上就餐面積的場所,以及一千人以上就餐的場所都應推動垃圾就地處理設備的安裝。自政策發布以來,西城區管委總共在區內11處場所推動安裝了21臺處理機,其中大多都位于院校、單位,在小區內安裝的實例只有新風街1號院一處。建功南里小區安裝處理機則源于更早時候的*推廣活動,在那批安裝處理機的小區中,目前仍堅持運行機器的已經不多。
“想要用好機器,前端的垃圾分類很重要。”李剛表示,投入處理機的廚余或餐廚垃圾,一定要保證相對純凈,否則會影響機器的處理效率。而從目前來看,許多小區推行垃圾分類的狀況并不樂觀,獲取純凈廚余垃圾的難度比較大。新風街1號院的處理機之所以能良好運轉,主要還得歸功于小區居民樂于參與垃圾分類。
在李剛看來,一個產業想要良性發展,一定要尋找到一個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但生產廚余垃圾處理機的廠家及其經營單位目前還暫未找到這樣的模式。“還是因為后端產品很難帶來利潤。”李剛表示,廚余垃圾經過攪拌加熱,菌種降解*后產出肥料,由肥料帶來利潤,這從理論上講沒有問題,但實際處理過程中,*后環節的產出物卻很難直接當成肥料使用。“廚余垃圾中殘留了很多的油和鹽,這些成分并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導致產出物中油鹽的比例太高。直接把產出物加入土里,很可能反而會傷害作物。”
像新風街1號院這樣,產出物可以直接作肥料使用的情況,李剛表示,首先可能因為居民使用產出物的量本身就不大,也可能因為投入設備的原料大多是未經烹調的“廚余垃圾”,而非加過油鹽的“餐余垃圾”。李剛表示,新風街1號院這種情況整體來看還是少數,大多數情況下,處理機的產出物為了稀釋鹽分和分離雜質,還需要廠家與經營單位對其進行二次發酵和篩分處理,才能作為肥料使用,這無疑又增加了另一項成本,不利于利潤產生。從長遠角度來看,如何能讓產出物“更有價值”,將成為處理機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而除了盈利模式的發掘,處理機運行中產生的另外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垃圾的處理往往伴隨著異味排出,雖然處理機廠家都會對機器進行一些防異味處理,但有時仍難以將味道完全抹除。記者在走訪新風街1號院時,在處理機的房間附近還是能夠聞到一股發酵的氣味。據該院物業表示,確實也有居民反映過處理機產生的氣味問題。社區雖然與廠家進行過多次溝通,廠家也進行過改裝處理,但氣味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另外,廠家對于處理機的維修服務也應該時刻跟上。建功南里小區物業表示,目前小區所使用的機器已經是換過之后的第二臺,早先的*臺機器曾遭遇故障,但想維修時卻連原廠家都聯系不上,只好換了另外一個廠家的機器。而在一年之前,新換的這臺機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找廠家修了很久才再次投入使用,確實也比較影響使用方的積極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