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域大會近日在斐濟啟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會上介紹,近年來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但在解決饑餓問題上步履維艱。當前全球有8億人仍處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狀態,其中亞太地區占了將近5億人,這將會影響聯合國到2030年實現零饑餓的目標。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濟安諾·達席爾瓦在會前撰文指出,亞太地區實現到2030年消除饑餓的目標,挑戰不止在于人口持續增長推動糧食需求,還有飲食多元化以保障健康,以及抵御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他建議,投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在交通和通訊方面將糧食生產者與城市地區更好地連接起來。
為迎接此次亞太區域大會,若澤·格拉濟安諾·達席爾瓦以《在自然資源不斷減少之際 生產和食用有營養的食物》為題撰文。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有刪減):
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家都承諾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和營養不良。這是一個大膽而雄心勃勃的目標,然而在世界饑餓人口連續下降數十年之后,它似乎是可以實現的。在亞太地區,就在不久前,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然而目前,該地區仍然存在約4.9億營養不良人口,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
亞太各國仍然可以實現到2030年消除饑餓的目標,但是前方道路障礙重重。這意味著世界各國、聯合國機構和其他合作伙伴現在必須為我們已知即將面臨的障礙做好準備。
那么讓我們現在就來面對這些挑戰。讓我們認清障礙,然后采取行動戰勝它們。
首先,我們知道亞太地區的人口將持續增長,并推動糧食需求升高。亞洲的人口增長將主要來自欠發達國家。城市化將侵占農業用地,并鼓勵人們采取不同飲食和生活方式,這又是一個需要面對的挑戰。我們需要投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在交通和通訊方面將糧食生產者與城市地區更好地連接起來。
然而挑戰不止在于生產更多糧食——食物的種類同樣重要。在許多國家,過多食用高糖高鹽的加工食品導致了嚴重的超重和肥胖問題。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一些飲食習慣的變化則應受到歡迎。在亞洲,對肉類和魚類——以及乳制品——等高蛋白食物的消耗多年來一直急劇增長,對此類食物的需求將隨著人口增長進一步上升。特別是隨著生計的改善,人們有了更多可支配收入,其中部分收入將用于購買食品。此外,水果和蔬菜的消耗量也在穩步增長。
雖然飲食多元化有助于改善營養狀況,但它顯然意味著,農民們必須調整和改變種植的作物,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幸運的是,這些新的作物和產品也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機會。但是對于一名數十年來只種植水稻的亞洲小型農戶來說,這樣的轉型似乎存在風險。政策制定者必須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種子和品種,提供更多關于作物管理的信息,發展社會保障項目,對風險進行管理。這些干預必須針對青年群體,因為許多農民都在日益老去,將無法在長遠的未來繼續務農。
亞太地區的農村社會保護項目之所以如此重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活動*近幾年侵襲了許多國家。過去兩年,孟加拉國、印度和尼泊爾的雨季導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當然還有2016年初重創了斐濟的熱帶氣旋溫斯頓,受災人群超過50萬人——遠遠超過了該國人口的一半。
因此,必須指出的是,本月在斐濟,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第34屆亞太區域會議。該地區的46個成員國將對以上這些挑戰,以及其他有關糧食安全和營養改善的若干重要問題展開討論。這些國家及其政策制定者已充分意識到自身面對的挑戰,正在與糧農組織合作尋找解決方案。
然而,距離2030年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期限還有不到12年時間,對于亞太國家來說,時間不容浪費。下一代正在指望我們解決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改變我們的糧食生產和自然資源基礎,從而抵擋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我們的孩子們想要確保他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健康、營養永遠觸手可及的世界。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