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已經脫了貧的泗縣瓦坊鄉萇圩村村民肖西民在大棚里忙得不可開交,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如今,67歲的肖西民全家已“脫了貧”、“摘了帽”。
“自打俺記事起,村里家家戶戶就都種菜。茄子、蘿卜、小蔥、白菜,但凡端餐桌上的菜都有人種。俺這一輩子都在和各種瓜啊、菜啊打交道??恐N菜俺脫了貧,今后,俺還要靠著種菜致富!”肖西民告訴記者。
早在七八年前,不斷走低的市價與大面積雷同的蔬菜種植使得當地菜農損失慘重。蔬菜市場不景氣,村里的大部分人不再種菜了,年輕一點的人多半選擇外出打工,上了年紀的就在家種種小麥、黃豆。肖西民說:“菜賤傷農,虧怕了,大家就都不愿再種了。”
“當時大家都知難而退,我們是退無可退。要手藝沒手藝,要技術沒技術,一把年紀了身體還不大好,就是出去打工又能做什么呢?”肖西民妻子楊緒榮說,種菜是兩個人*拿手的活兒,夫妻倆商量后留下了一塊菜地。這時,因為兒子結婚、蓋新房欠下十多萬元的外債,加上老兩口都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每個月老兩口看病買藥就要花費好幾百元。肖西民說:“手上難有余錢,日子過得緊巴巴,俺倆天天犯愁。”
轉機出現在2014年。這一年,肖西民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看病就醫不要錢、政府送來扶貧羊、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戶。這一年,在南京種大棚蔬菜的女兒向肖西民推薦了一種特色菜品——茼蒿,讓肖西民的脫貧致富路走得愈加順暢。
“茼蒿產量在每畝兩三千斤,市場價每公斤6塊錢,俺這周邊沒有種的……”肖西民一聽就來了興趣,拉住回娘家過節的女兒學技術、問市場。2015年,肖西民試種了半畝茼蒿,5個月后一茬利潤達到4000余元。
首戰告捷,肖西民又趁熱打鐵開辟了幾塊小農田,茼蒿累計種植規模達到3畝地。
“種菜要看市場下秧苗。既要隨大流,又要種出特色。隨大流能保證種出來的菜能賣掉,種特色品種才能爭取在市場上占主動地位。”肖西民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種菜經。為了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肖西民收了一茬茼蒿后會種一茬西瓜,大蒜、白菜等也作為“后補選手”輪番上場。
2016年底,肖西民一家的年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實現了穩定脫貧,肖西民將紅彤彤的光榮證端端正正地貼到了墻上。2017年,肖西民利用種養補助建起了第5座大棚,4座棚種茼蒿,1座棚種蒜薹。
“這兩年賺到錢了,欠的外債還清了,老頭子也有精神了。我收菜,他賣菜,日子越過越有勁兒!”楊緒榮興奮地告訴記者。
好牛勤耕地,快馬不需鞭。今年剛一開春,肖西民就給自己列了個農活清單,打藥、施肥、除草、拆棚、整地、育西瓜苗……為新一年的大棚蔬菜種植做足了準備。
“俺和老伴都是閑不住的人,現在3個兒女都已成家,條件也允許了,等這季小麥收完后,再承包幾畝土地,咱也搞個規模種植!”在大棚里忙活不停的肖西民腳下生風,臉上笑開了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