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過日子,買菜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便宜菜品質差,買還是不買是個問題,品質好價格高,能不能買得起也是個問題。如何買到價格便宜、綠色無污染的健康菜品,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成了幾乎每天都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對于從清徐西關村到太原迎澤區創業的岳龍飛來說,卻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他把菜農組織起來,合作經營,從田間地頭直接走進社區,低成本經營,沒有中間商,賣的是自家菜,使這家藏于小街深巷中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南內環街、菜園街、雙塔西街一帶火了起來。
大車上琢磨起小菜來
今年33歲的岳龍飛經歷過幾次創業失敗,但仍癡心不改,從幾十萬的大車生意做起,逐漸把眼光放到了幾毛錢的蔬菜生意上來。
“在20多歲的時候,我們那兒時興養大車,我也湊了50多萬,開始做大車生意,買了輛半掛車到處拉貨跑貨,后來這個行業做的人多了,整體開始虧損,生意慢慢不行了,我退出得也有點晚了,總共算下來虧了大概有20多萬。”
養大車的生意失敗后,岳龍飛從清徐來到太原邊找工作邊琢磨著重新創業。
“那段時間我找過幾個工作,邊干邊想做點啥生意,后來就想到了賣菜。其實我20出頭的時候就想過要賣菜,但那時候賣菜對我們村的年輕人來說,是比較跌面子的事情,沒人愿意干,就是現在村里種菜的也大多是55歲以上的人,年輕人不是去外面打工,就是做生意,所以,我那段時間也一直很猶豫。”
促使岳龍飛下定決心賣菜的是他在蔬菜批發市場的一個經歷。
“在太原打工的時候,我經常到河西批發市場轉悠,每天都能看到蔬菜批發的火爆狀況,這*是個好買賣,而且是個長期買賣。有*,我和一個販菜的聊天時發現,他收的西葫蘆賣價是一斤1.5元,但給農民結算的時候是按7毛錢一斤結的,我就覺著挺奇怪,因為這個星期西葫蘆的價格一直比較穩定,只有*跌到了7毛錢,其他六天都是1.5元。我一問菜農才發現,原來菜農并不知道太原的菜價是1.5元,還以為一直是7毛錢。*不合理的是,給菜農結款,是一個星期結*,并不是一手交菜一手交錢,菜農處于弱勢地位,沒有討價還價的底氣,連運輸也要菜農來負責,賺*少的錢負擔*的成本,而反映到市民身上就是他們買的西葫蘆也遠遠超過了1.5元。”
一面是太原市民對蔬菜的需求不斷增長,一面是菜農的供應鏈條被二道販子死死掐著,岳龍飛感覺這里面有商機。
成本大了成功的機會就小了
岳龍飛*早的試水是工作之余把自家的菜拉到太原,然后抽空拿到菜園街附近的路邊賣。
“開始我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賣得挺好,但這樣拉一點賣一點不是辦法,想做好做大就得找個正規的市場,但一進市場就涉及到成本問題,成本大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小了。”
在省安裝公司小區附近的菜市場,岳龍飛租下了他試水的*個攤位,但這個攤位被成本活活拖垮了。
“那個攤位按太原的行情來說也不算貴,一年的租金是3.5萬元,但對于我來說,和人家二道販子比成本就太高了。我每天從清徐西關拉菜,光油錢一項每天得60元到70元,再加上塑料袋亂七八糟的開銷,一年下來基本不掙錢,還賠上我們家幾口人的人工。而二道販子就是從河西批菜,批回來就賣,很多菜都是山東那些地方的,人家是大規模高科技種植,成本很低,菜價很便宜,即使從河西批回來再到菜市場去賣,也比我們直接從地里拉過來賣便宜。人家菜又便宜,運輸人力成本又低,我的菜質量再好也競爭不過人家,所以第二年我就不租了,開始找其他地方。”
年輕氣盛的岳龍飛在受挫之后急于做大,在菜園街找了一家門面房,一年8萬元的租金,希望能憑借好地段、好位置打開市場,但他的想法又*被現實擊得粉碎。
“因為我們當時已經成立了合作社,大家種菜積極性很高,農藥化肥基本不用,菜的品質也很不錯,所以當時就想租門面做個品牌,沒想到雖然菜大家比較認可,但賣價也不能太高,一高了人們就去別的地方買了。這樣,租門面的錢加上油錢等算下來還不如在菜市場干。”
面對高額的租金,岳龍飛只好把點設在小區附近的路邊,但由于城管不允許擺馬路市場,他便東一頭西一頭,從地攤、汽車攤到鐵皮房,多次換地點經營。
*偶然的機會,他終于找到了現在這個類似過道的市場,真正把成本降了下來,經營開始走上正軌。
免費白菜打開通道市場
2013年冬天,岳龍飛和家人商量,現在正是市民們需要白菜的時候,他們合作社的白菜很多長勢也挺好,不如給社區里的大爺大媽送兩車,以感謝他們這么長時間以來的照顧和幫助。
“我現在還記得當年幫過我們的人,給我們送餃子、包子,給我家孩子衣服鞋,2013年春天城管查占道經營,幾十名大爺大媽出來幫我們說話,給我們求情,*后城管和社區給我協調了胡同里的一個地方,讓我們賣菜,我也該感謝一下他們了。”岳龍飛說。
岳龍飛把兩車白菜運到南內環一社區,通過社區工作人員給70歲以上老人、低保戶、殘疾人每人三顆白菜,共送出去7000多斤,而這一行為也讓附近一家婚慶公司的負責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我能在這個過道扎下根來還要感謝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賈老師,那年被城管查過以后,我就心里一直不踏實,覺得應該找個合適正規的地方,租下來認認真真做生意。后來就找到了這里,這原來是一家婚慶公司的過道,長有十幾米,不到兩米寬,我要是在這兒賣菜,肯定影響人家進出,所以,我開始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問打問,如果人家不愿意就算了。”
讓岳龍飛沒有想到的是,賈老師聽說過他給老人送菜的事,對他的想法也大力支持,*終雙方達成一致,以極低的租金拿到這個過道的租用權。
“我現在一年下來,連租金帶油錢等費用,成本兩萬多,付了社員的工資,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我們村種菜的人家每戶每年也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岳龍飛說。
靠性價比越做越火
在岳龍飛的蔬菜便民店里,每天早上都人滿為患,不少人從南內環街、雙塔西街“遠道而來”。
一位從雙塔西街公交公司宿舍趕來的王大媽說:“我自從在這兒買菜以后,就很少去菜市場,除非著急或者晚上,著急就在附近買,晚上是因為他家下午不營業。”
在菜園街南內環一社區居住的錢女士認為,大家愿意來這兒買菜的原因主要是這兒的菜好,價格還不貴。“我去年在這兒買的西紅柿,雖然外形不是特別光鮮,但回家打開,里面是沙瓤,軟的,不像有些地方是又大又紅,但切開以后瓤是硬的。這說明,人家的西紅柿不是催熟的,不是農藥喂出來的,從那以后基本就天天來這兒買菜。他這兒每天都有兩種特價菜,你看今天的芹菜和油菜是1元1斤,東面那個菜市場都是2元1斤。”
而做好蔬菜的品質也是岳龍飛在這一帶成功的關鍵,他表示,在這里賣菜已經兩年多了,但他下午從來都是關了門回清徐,到地里給第二天的菜“把關”。“我們這種合作社的形式有個好處,就是大家種菜很盡心,提點改進意見都能說通,不少社員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種出來的東西品質不行,送到社區人們就不買,大家就掙不上錢,回去一說,他們就得改,化肥菜就是化肥菜,農家肥就是農家肥,種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前兩年有社員說,咱們也種那種直直的又大又長的黃瓜吧,我們拿到市場一賣,還是那種曲里拐彎的外形不好看的小黃瓜好賣,回去就把這個建議否決了。我覺得,蔬菜生意不能跟風,應該根據人們的需求來,現在人們講究綠色健康,你還搞那種外表好看的東西,肯定行不通。”
對于未來,岳龍飛有個規劃,他認為他們這種家族經營的模式只是暫時的,如果要發展壯大,還得搞公司化運作,不過,這需要個過程。“現在這個便民店的經營全靠我爸和我老婆,我老婆收錢,我和我爸招呼客人,我弟弟在地里忙,將來這種模式肯定不行,如果有更適合經營的地方,肯定要成立公司,或者雇人,或者找合作方。這得慢慢來,不能像以前一樣激進,等時機成熟了,再考慮換一種模式在其他地方再做一個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