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包裝、檢斤、裝車、運輸……在平泉市榆樹林子連云海社區的扶貧園區內,大家互相配合完成的這一系列動作就像流水線一樣,有條不紊,于光遠一邊用眼睛“過”著摘下的蔬菜,一邊熟練地打著包裝,靠在家門口打工就脫了貧,這是他不曾想到的。如今,像他一樣依靠村里的大棚就脫貧的貧困戶大有人在。
于光遠的母親今年76歲,身體不好,為了照顧母親,他無法外出打工,家里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貧困的家庭環境使他43歲了仍未成家,他曾經一度以為,這輩子都得靠救濟過活了。無望的時候,事情的轉機就偏偏來了。
榆樹林子鎮是遠近聞名的“黃瓜小鎮”,如今,該鎮冷暖棚總數已達12000個,戶均1.5個,戶均面積2畝, 坐落于此的省級龍頭企業蔬菜果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量突破40萬噸,年交易額達到12億元,市場交易輻射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六鄉鎮,產品銷售到除云南、貴州、海南、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一二線城市,并出口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
于光遠在園區里打工,每個月有3000元的收入, “在家可以照顧母親,在園區打工又能掙到錢,以前哪敢想這樣的日子啊!”說這話的時候,于光遠臉上帶著微笑,那笑容從內心蕩漾出來。“以前日子窮,*愁眉苦臉的,現在不用為生計發愁了,可不天天樂唄!”
于光遠是依托園區實現脫貧的一個縮影。近二十年的發展,設施菜產業不僅成為榆樹林子鎮的支柱產業,更成為了農民的“錢袋子”,甚至作為當地姑娘選擇婆家的一個標準。河北村黨支部書記吳清告訴記者,“我們這里年輕姑娘一提結婚,不要車也不要房子,專門問男方家有沒有大棚,只要家里有大棚,日子一定紅紅火火。”
人們常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現在,平泉市榆樹林子鎮大棚里、田野里的人們都開始勤勞地備耕,設施菜發展依然是該鎮的頭等大事。今年,爭取完成地域品牌注冊,進一步擴大黃瓜產品的知名度,實現蔬菜、果品的有機產地認證。同時,要進一步推動設施菜走園區化的發展軌道,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檢驗、檢測制度,將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有序銜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