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耗電、無需增氧設備,在河道中鋪一層“光凈膜”,在陽光下就能化污為凈,兩年后還可自動降解成微生物作為魚餌。這項號稱當前“治黑臭”*水平的治水技術*從德國引入無錫,在沁園浜“試水”,通過光凈膜技術對部分河段進行生態修復治理。
沁園浜是沁園新村內一條斷頭浜,河道全長230米,平均寬度5米,水面積1105平方米。站在沁園新村進門處的橋上往下看,河面漂浮著各種樹葉,河水渾濁發黑。沿著河岸朝南走了幾十米,就看到河道中出現了一段30米長的“人工泳道”,一眼望去比其余河段透亮些。走近一看,河面上漂浮著三根長長的“布帶”,將這段河道“隔離”成“泳道”。“這些其實是光凈膜。”正在打撈河道落葉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從德國引進的治水新技術“光凈膜”,從4月7日起,光凈膜項目組對沁園浜啟動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試點。這也是該技術在無錫的*試驗河段。
“此次試驗是純公益的,我們想看看這項技術到底對無錫的河道有沒有用。”技術引進方負責人鄭先生表示,作為“河長制”發源地,無錫一直在河道治理上創新不斷,敢于嘗試各種新技術新模式。通常,被污染的水是由于生態鏈失衡,呈現出富營養化。光凈膜則可通過很好地平衡水生態系統,修復其生態鏈。在他看來,其實河道跟人是一樣的,都有自凈和自我修復的功能,使用光凈膜可大大提高河道的“免疫力”。站在河岸,眼前的河道被人工壩“一分為二”。項目組負責人趙經理說,他們是有意將此“隔離”開的。一邊是原有的河水,一邊是正在治理的河水,通過對比能更直觀地看到水體變化。
據介紹,光凈膜的材料為*竹纖維,竹纖維在顯微鏡下是非常粗糙、不規則、多孔隙的,但作為微生物的載體卻是*的。“這張膜上本身就自帶微生物。下水后,可將水中有害物質的食物鏈切斷,從而達到有害物質無法生存的目的”,沁園浜項目負責人趙經理介紹。
趙經理遞給記者一小塊未浸水的光凈膜,摸上去薄薄的一層,湊近聞一聞,果然有股竹香味。他表示,正因為是*竹纖維,因此下水初期通常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據悉,這種材料的科技含金量很高:其所用的竹纖維在投放一段時間后會自行降解,對動植物、水體、人類無害。作為一種竹纖維納米技術,其原理就是靠光來催化、氧化,把水中的有害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有機物,而有機物又能作為魚餌。
三問“光凈膜”
有啥成功案例呢?
目前,光凈膜已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嘉興、蘇州等地進行過污水河道的驗證,反響都不錯。在嘉興治理的一條河,此前主要受到養豬場的農業面源污染,導致水體渾濁,COD特別高。當地政府通過網上搜索主動找到項目組,僅20多天就見到明顯效果了。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嘉興那條河道已能清楚看到河底的石子。
光凈膜還可用于畜牧污水處理、河道水治理、黑臭河水處理、景觀水循環處理、農村一體化氧化溝生活污水處理、城鎮污水處理廠水處理、水產養殖循環水治理、各類企業工廠污水未瑞處理、印染廠污水脫色處理。
上這項技術花費如何?
“成本要比傳統的治黑臭技術低20%-30%。”趙經理表示,按水深、面積以及水體環境不同,其造價也不相同。如果水體中主要的污染是工業污水,就會用專門消除工業污染的“黑膜”,這種膜是“黃膜”的升級版;若是生活污水,則只需要像沁園浜這種“黃膜”就能搞定了。水體情況如果更復雜,則可將黑膜、黃膜進行“1+1”組合,或是可單獨將黑膜或黃膜疊加使用。
用什么來證明治理有效?
該項目組表示,雖然此次試驗是純公益性質的,但為了客觀真實,已聯系專業的水質檢測機構對該治理項目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同時,也主動和水文監測、環境監測等多部門對接,請官方監測機構來對COD、氨氮、大腸桿菌、溶解氧等多個指標進行跟蹤檢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