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黑龍江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已突破20萬個。但通過調研發現,除了少數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都會遇到“貸款難”的問題,其中小微經營主體的融資難度更大。及時破解其融資難題,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因此要著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展農村融資渠道,要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配置和流動,讓金融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壯大的重要支撐力量,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根本保障。
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涉農金融機構可實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性扶持政策,適當降低準貸門檻,擴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惠及覆蓋面,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低息貸款。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險補償基金和發展專項基金,為經營主體擔保貼息,對涉農信貸實行有針對性的稅收減免和獎補政策。加快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允許銀行機構等戰略合作伙伴適當參股,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據悉,安徽農擔公司推出了“勸耕貸”模式,已在全省62個縣(市、區)進行推廣,累計為4300余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20多億元,為其節約融資成本3370萬元;重慶農擔公司已為近5000多個涉農項目提供融資擔保貸款近120億元。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
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適合抵押物的現象,要改革現有的質押抵押模式,以激活農村資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房屋財產權和林權的抵押貸款試點,要加快農村土地確權與土地流轉制度建設,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建立和完善農村中介服務機構,對“三權”準確、快速評估。探索構建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征的信貸模式,如開展適合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征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大型農機具和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業務等。近年由農業銀行推出的“惠農貸”產品深受農民喜愛,其特點是農民無需提供任何抵押物,以政府財政風險補償基金作為主要擔保形式,由農行和政府共同分擔風險。支持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組建擔保公司,支持龍頭企業及其帶動的農戶、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探索設立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推動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農作物預期收入權等質押抵押貸款和農業保單融資。
完善農業保險再保險體系
當前,我國的農業保險體系明顯滯后,保險規模與農村經濟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相適應。要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原則,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覆蓋范圍。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災保險試點,提高保險覆蓋面和理賠標準;鼓勵農業保險機構積極開發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差異化、高保障保險產品。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保險,開展農田水利設施保險、大型農機具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試點。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保。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穩步開展農民互助合作保險試點。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由國家設立巨災風險保障基金,由政府組建農業再保險公司,為農業保險提供持續穩定的風險保障。
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以解決農村信貸活動存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問題,以確保融資擔保體系的順利運行。積極動員基層職能部門會同金融機構建立農戶信息共享平臺,對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誠信等級評定,定期錄入誠信數據。各金融機構間建立資源共享數據庫,對信用等級高、資信程度好的經營主體優先放貸。大力開展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逐步擴大個人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通過社會輿論、司法、行政等手段,切實幫助農村金融部門清收不良貸款,加大力度打擊農村逃廢債行為,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強化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
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影響,我國務農勞動力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人才十分匱乏。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和培育體系,強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通過學習種養技術幫助其提高農業生產和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學習財務和管理知識提高其決策水平和抵御風險能力。對于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助其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增強經營規范性。搭建技術和人才信息平臺,促進信息共享和人才流動,不斷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