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力弱,技術裝備水平低。農藥品種仍以仿制為主,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不足1%;綠色環保產品少,高毒高殘留農藥占一定比例,仍未淘汰等。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所長隋鵬飛表示,除企業數量眾多,小、散、亂現象嚴重外,產品重復登記、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也是制約我國農藥工業發展的瓶頸。根據2014年中國農藥登記數據,我國近兩年農藥產品登記數量保持在3000個以上,2014年登記產品3374個,比上年僅減少了1.6%。
針對這樣的格局,《規劃》提出,鼓勵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提高產業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到2015年,前20家農藥生產企業的原藥產量占總產量的50%以上;調整產品結構,重點發展高效、安全、環保的殺蟲劑和除草劑品種,使其占總產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殘留品種的產量由5%降至3%以下等。
此外,各地配合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環保法》而制定的種種細化政策,也使農藥行業受到極大影響。一方面,這些政策要求農藥生產企業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它推動了環保不達標的落后小企業的淘汰。目前,這一“雙刃劍”效應已顯現。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農藥主要上市公司有20家。與2013年相比,20家上市企業中有10家企業去年出現了總營業收入下降,有7家企業凈利潤出現負增長。
某企業事務總監朱慶華表示,國內農藥行業需要進一步大浪淘沙,行業在不斷洗牌。許多公司已經處于轉型中,開始生產更高效環保的產品。而這依賴于科技創新。
國際上農藥市場競爭激烈,許多國際性農藥公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高達10%左右。而《規劃》提到,國內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不足1%,基礎研究薄弱,新產品開發后勁不足。《規劃》要求到2015年,大型和科技型農藥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農藥全行業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2%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