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河南省科技廳主辦,河南省科技學院和新鄉市人民政府承辦,以“創新引領,打造綠色農業新高地”為主題的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論壇暨圖片展在河南科技學院舉行。三位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發表了主題演講。
“現代育種學是為社會生產服務的,選育的品種也具有時代性。”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振東指出,現代小麥育種工作主流仍是常規育種,但要注重多學科交叉,利用現代多種技術輔助常規育種。提高光能利用率是現代小麥育種的*途徑。
趙振東說,當前提高單產主要依靠增加穗粒數,品種間雜交仍然是拓建育種群體的主要技術,基因組學將作出突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說,我國是世界*養殖大國,但由于動物疫病導致的年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他堅信抗體檢測試紙更有應用前景,并帶領團隊歷經20年,研制出國內外*個動物疫病抗體評價試紙。
“多靶標、高通量、數字化和簡單快速是快速檢測試紙的未來設計方向。同時,未來超級疫苗要能夠*限度誘導保護性免疫反應,*限度降低無關反應,*限度滿足結構性表達,在組裝的時候保證結構正確,從疫苗的設計就開始考慮簡便、高效的方案。”張改平說。
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對黃淮海小麥的高產潛力提出了新的創新方向:未來小麥的育種要充分挖掘生物產量優勢,開展高生物產量育種,要挖掘麥穗光合優勢,培育穗葉高光效品種。以培育新型不育系與恢復系為主的兩系雜交技術將是今后雜交小麥選育的主要途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