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濟南市濟陽縣濟陽街道黃河稻米文化產業園為農服務中心看到,一臺水稻育苗機正在流水作業,填加基質、灑水、播種、覆土,整個過程井然有序,隨后工人將育苗盤疊放運往暗室進行催芽。
據了解,這是春季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的*步流程,與傳統育苗覆蓋塑料薄膜和草苫相比,一臺育苗機僅需6人操作,*可育苗4500盤,相比人工育苗效率提高近17倍,大大減輕稻農勞動強度,同時可有效解決出苗差、整齊度低、機插漏秧率高等問題,為水稻高產奠定了基礎。由于機械化程度高、勞動效率高、秧苗質量高,平均每畝地可節省育苗成本近100元。
除此之外,整個產業園共承包土地1160畝,其中包含貧困村孟家村的385畝流轉土地,按照相關補貼標準,貧困村每年光租金就可獲得50萬元,切實幫助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