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第38號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用途廣泛,在世界谷類作物貿易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大高粱進口國,進口量和進口額均占全球的70%以上,進口的大部分是飼用高粱,流向飼料企業。
這幾年,受到進口低價的沖擊,我國高粱價格比較低迷,很多業內人士都在觀望,此舉將利好我國國產高粱,面對產業集中度低、種植戶數量眾多的國產高粱,機遇又在哪里?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認為:
孫立武:提起進口農產品,熟悉這個行業的朋友,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大豆。大豆之殤,想必應該是刻骨銘心的,而除此之外,這幾年進口量大幅增加的農產品也在不斷涌現,高粱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從2014年開始,美國高粱大規模進駐中國市場,從2013年的31.7萬噸,大幅攀升至2014年的541.87萬噸,隨后幾年始終保持高位,突然的變化背后玉米背了鍋,由于國內玉米價格高企,進口高粱同樣作為飼料原料,順勢占領了高地,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內飼料企業的青睞。
隨著進口高粱越加受追捧,玉米并不是*的受害者,國產高粱盡管用途不同,但受到的沖擊同樣顯著,2014年之后我國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整體是下降的,國內玉米面積調減帶來的短時面積和產量增加也未能有效恢復原本*初的市場格局。
究竟價格差距有多明顯,才讓進口高粱如此任性的進入國內呢?一組數據就一目了然,2014年我國國產高粱產區出貨平均價格為2414元/噸,而同期美國進口高粱中國港口提貨均價為2225元/噸。2017年,國產2269元/噸,進口1800元/斤,尤其是在飼料行業整體利潤有限的情況下,降低成本自然是重要環節,追捧高粱更是無可厚非。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重要環節就是農戶,外部市場沖擊讓原本脆弱的農戶更加艱難,2014到2016年國產高粱農戶種植畝產收益分別僅有514、421、380元每畝。2017年盡管受到進口高粱定向銷售檢查以及2018年對于進口美國高粱反傾銷審查,進口數量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產高粱價格上漲,種植收益有微幅增加,但也僅有610元/畝,比較收益依然不理想。
毋庸置疑,國產高粱受外部沖擊,產業困難重重,關鍵時刻國家適時啟動對美國進口高粱反傾銷的調查,到*終裁定,自2018年4月18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美國的高粱時,應依據本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裁定的保證金比率178.6%,此舉贏得了國產高粱產業集體掌聲,接下來美國進口高粱的進口成本將大幅增加,按照當前國產高粱和玉米的合理價格,基本將抑制住美國高粱的進口量,喪失其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本次裁定政策徹底實施之后,國產高粱市場將迎來春天。
時隔數年,國產高粱終于揚眉吐氣,在2018年度新的高粱種植季來臨之際,國產農戶種植高粱積極性將大幅度提高,并且由于國外低價沖擊較少,國內高粱種植到下游白酒產業鏈條將向著更加健康、有序的的方向邁進。當然國內高粱產業更應該借此機遇,提升國產高粱市場成熟度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保障高粱產業的長遠發展,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國內高粱人的初心所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