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言說“頂花帶刺”的黃瓜、長得彎曲的黃瓜是使用了雌激素或者避孕藥,是不能吃的。果真如此嗎?你信嗎?溫州市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表示,國內外從來就沒有發生過因為吃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產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因此,使用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產品,消費者可以完全放心食用。“頂花帶刺”黃瓜和彎黃瓜也可以放心食用。
“頂花帶刺”黃瓜是如何形成的?
黃瓜的花基本上是雌雄同株異花,偶爾也出現兩性花。黃瓜果實為假果,可以不經過授粉、受精而結果,結出“頂花帶刺”的黃瓜。
專家介紹,冬春季在保護地中進行黃瓜栽培,由于受低溫、短日照、弱光等因素影響,黃瓜植株生長勢弱,生長緩慢,雌花數量較多,坐果率低,影響黃瓜產量,種植戶常常在開花當天或前*用濃度約為50毫克/升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氯吡脲藥液涂抹花柄,以提高坐果率、增加產量。
因此,冬春季節生產的“頂花帶刺”黃瓜,部分是由于黃瓜自然單性結實而產生的,也有個別是使用氯吡脲產生的黃瓜單性結實。
黃瓜為何有直有彎?
一般來說,直黃瓜才屬正常。但如果溫、光、水、肥等條件比較好,黃瓜植株生長健壯,直黃瓜出現的比例就多。如果環境條件不好,出現低溫弱光、高溫強光、缺水、養分不足等情況,導致黃瓜早衰或者生長不良,植株結出的彎黃瓜比例就會比較高;在北方地區,日光溫室內3至6月份這4個月里,正常結果的黃瓜直瓜比例高。
到了7至8月份,在高溫、多雨、強光的情況下,生長環境發生變化,導致植株早衰,黃瓜彎的幾率就較高;前期植株長得不壯,營養不足,結的果實出現不正常的情況就較多;黃瓜生長后期,植株衰老,彎黃瓜比例就較高。所以,科學家們就想出一些辦法來調控,以減少彎瓜的比例。一般使用的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氯吡脲。
據了解,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類具有調節和控制植物生長發育作用的農業投入品,歸類為四大類農藥中的一類進行管理,由人工合成或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也可從植物體中直接提取,俗稱植物激素。
“激素是所有生物體在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缺乏激素或激素不夠,會直接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專家認為,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兩者的作用靶標和機理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只對植物起作用,動物激素只對動物有作用,對植物不起作用。因此,在農作物上使用的是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們俗稱植物激素),不是動物激素,也不是雌激素或避孕藥。
專家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一項技術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40多種,如乙烯利、赤霉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壯素等,主要應用在水果、蔬菜、馬鈴薯、大豆等作物上。如歐盟已登記了26個有效成分和197個制劑產品,允許這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登記范圍內的農作物上使用。
目前,我國已登記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共38種,常用的有乙烯利、2,4-D和赤霉酸等近10種,主要用于部分瓜果、蔬菜等作物。我國允許在黃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赤霉素、蕓苔素內酯、氯吡脲等10種。氯吡脲正常使用對人體生長發育沒有不利作用和影響。其在我國按農藥進行管理。
按照農藥管理規定,只有取得農藥登記并獲得了生產許可后方可進行生產、經營和使用。在植株生長環境不好的前期,溫光條件不良,植株生長不健壯,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時,在黃瓜花上涂上濃度適宜的氯吡脲,可以改善果實的生長狀況,同時也可以減少彎黃瓜的比例,提高黃瓜的產量和商品價值。氯吡脲不只中國在用,國外也在廣泛使用。
專家說,植物生長調節劑由于使用量非常少,降解又快,均在花期和坐果初期使用,離采收的間隔時間較長,一般在成熟、收獲的農產品中殘留量很低或基本沒有殘留。即使個別產品有殘留,也是微乎其微,上市蔬菜、水果中基本不會有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
資料顯示,連體黃瓜是由于黃瓜花的兩個或多個子房在雌蕊中生長發育時,長期緊挨在一起,部分細胞、組織之間出現愈合,營養成分、生長物質互相交流生成的。也有可能是黃瓜孕育花苞時,兩個花蕊連在一起生成的。但由于子房都有一定間隙,緊挨在一起的機會很小,所以連體黃瓜出現的概率并不高。
專家認為,蔬菜中時常有這類連體蔬菜,其中黃瓜、番茄比較常見,櫻桃、草莓、香蕉等水果也常見到連體的。連體果蔬除了外形和普通果蔬不一樣之外,吃起來與正常的蔬菜、水果沒什么不一樣,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可以放心食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