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陽泉市、盂縣農委中藥材專家與市科技局科技人員走進盂縣上社鎮教場村和下社鄉樊家匯村查看中藥材春播和育苗情況。教場村和樊家匯村作為盂縣相關種植合作社主要的中藥材種植、育苗基地,2018年規模種植了北沙參和防風,科學的種植方式和較為成熟的種植合作模式,得到了相關人員的肯定。
合理引種北沙參,產量高品質好見效益。
在教場村育苗基地,北沙參、黨參等微微泛綠的小苗長勢喜人。“別看苗小,根部可大了。”相關種植合作社中藥材種植負責人魏建文介紹說,“北沙參是2017年春季播種的。當年秋季收獲了一茬,大的根莖加工進行銷售,小的根莖經過冬季的休眠期后長成了苗木,2018年可移植用于種植面積的擴大。”
經過4年多的發展,陽泉市盂縣相關種植合作社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400多畝,其中育苗面積約80畝。種植基地修建了蓄水池、灌溉水渠等,并實行精細化管理。
中藥材北沙參的種植,在陽泉市可稱得上是“嘗鮮”,野生的很少,人工種植更是沒有先例。合作社經過兩三年小面積實驗種植北沙參,對其產品的品相、有效含量、口感等,委托相關機構進行了化驗,效果良好,2017年合作社開始規模種植。春季種苗,當年秋季便可收獲,可收獲籽粒,也可銷售根部。
2017年,教場村50戶農戶種植北沙參200畝。2018年,預計種植100畝北沙參、100畝防風。“中藥材的種植也講究倒茬耕種,北沙參與防風可以隔年倒茬。中藥材種植需要補苗、施肥,一般出苗后就不需要澆水了。”魏建文說。
魏建文說,投入小、見效快的產業,更能激發農戶的種植熱情。在中藥材品種選擇上需考慮適應當地氣候、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可以長期見效益等因素。
農機農藝相融合,規范種植效率高。
在樊家匯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清澈的河水沿著地邊緩緩流淌,田間有拖拉機、打壟機、微耕機等,農戶正忙著機械播種北沙參。
據介紹,合作社根據中藥材種子的大小及苗木耕種需要的深度等,積極改進農機具,將多種功能融合在一起,將農機與生產工藝有效結合,不僅節約人力,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中,改進后的微耕機,具有平地、平墑、整壓等作用。
陽泉市科技局科技創新與發展科科長趙穎介紹,中藥材的春播過程中,更加需要注重技術的創新,注重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與推廣應用。特別是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實用性強,可以適當推廣。
陽泉市果樹站負責人樊樹龍介紹,基地機械種植北沙參,壟寬1米種植4行,有起壟、開溝、播籽、壓墑等程序,播種較為規范。目前,合作社種植面積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生產管理及產品品質也能跟得上,并且有加工傾向,力爭打造為省級標準化中藥材示范園。
探索多樣合作模式,農戶學本領增收入。
“2017年,合作社對教場村進行了技術指導,實行玉米與黨參套種的模式種植了50畝,農戶當年秋天收獲了玉米,2018年秋季可收獲黨參。”魏建文介紹說,4月初,合作社還組織基地負責人及農戶前往河北省安國市走訪學習,見識了北沙參的種植加工等過程,開闊了眼界,有利于提高種植效率。
近幾年,合作社結合不同村的特點、條件,選用不同的種植合作方式。2018年,教場村采用承包土地的形式種植,樊家匯村采用村民訂單種植的模式,到了收獲季,合作社按照協議價格回收藥材。
陽泉市盂縣樊家匯村是一個低收入村,有231戶610人,耕地面積630畝,主要種植玉米,土豆。全村貧困戶21戶60人。2018年,仍有1戶4人需要脫貧。
陽泉市盂縣婦幼保健院按照盂縣扶貧辦的安排,對樊家匯村進行扶貧幫扶。2018年,村里決定進行農業轉型,種植100畝中藥材,帶動該村經濟收入,讓貧困戶參于種植,增加收入、盡早脫貧,同時帶動整村經濟發展。
2018年,林森源種植合作社與樊家匯村的種植合作社合作種植中藥材。“合作社流轉了500畝土地,120畝用來種植中藥材。”負責人孫貴彥介紹說,有適宜的種植品種和過硬的技術支撐,種植中藥材比種植玉米的收入高。種植中藥材優先雇用貧困農戶,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目前,樊家匯村種植了北沙參、防風、五味子、白芷等中藥材共100畝。五味子是一種適合山坡地種植的高經濟農作物。2018年育苗,明年定值,后年可掛果。預計2018年,北沙參和防風產量每畝300公斤干貨,每畝收入9000元左右。
駐村扶貧的負責人胡建平介紹說,發展中藥材扶貧產業,是一條長效發展之路。2017年村里試種了5畝北沙參,效果明顯,2018年繼續推廣種植,而且*引進了防風的種植。此外,村里專門修建了占地3300多平方米的中藥材晾曬場地。2018年,隨著中藥材產量的增加,村里還將添置烘干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