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游客對出游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游客喜好、產品組合、線路設計等方面呈現多元特點,傳統的觀光游覽項目逐漸被融入式、體驗型的旅行方式替代,深度游、休閑游產品成為熱門,全域旅游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桂林市在發展全域旅游的實踐中,大力促進“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實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推進全域景區化、鄉村美麗化,全力打造國際旅游勝地。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8232.79萬人次,同比增長52.86%;實現旅游總消費971.76億元,同比增長52.48%。
“旅游+交通”先行一步
近年來,桂林市加大了交通建設,為游客實現“快進慢游”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桂林共有飛行航線112條,通航城市76個。“一市九站兩高鐵”格局形成,動車連通全國18個省區市,市內交通銜接更加順暢,形成了以桂林為中心,到南寧、貴陽、廣州、長沙等城市的3小時“高鐵交通圈”,和到昆明、南昌、武漢、重慶等城市的5小時“高鐵交通圈”,以及到成都、鄭州、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的7至10小時“高鐵交通圈”。
與此同時,桂林市還堅持多規合一,將全域旅游規劃與交通規劃相銜接,多個交通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兩江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加快建設,桂林至三江、資源至興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桂林至柳城、灌陽至平樂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永安關經水車至灌陽等國省干線公路升級改造加速推進,今后桂林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為凸顯。
游客到桂林旅游更加便捷,城市內交通更加便利,也極大激發了廣大民眾來桂旅游的熱情。
“旅游+文化”創意融合
坐落在桂林市中心靖江王府正陽門前的東西巷,就像一部時光收錄機,收錄了老桂林的市井生活風貌,也見證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間建城后近1400年的歷史興衰。
2016年4月27日,歷時2年多保護修繕的正陽東巷歷史文化街區重獲新生。修繕后的正陽東巷,古老的城墻與斑駁的石板路相得益彰。保護恢復后的龍氏故居、岑氏公保弟舊址、馬啟邦舊居、謝氏故居以及熊同和藥鋪舊址等古建筑和“*”,仿佛將時光倒流,讓人們諦聽到了歷史的回聲。現在,這里每日都有絡繹不絕的游客,成為了游客到桂林旅游的必到景點之一,也成為桂林市“旅游+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
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重建歷史文化標識、修繕《救亡日報》社舊址……這些舉措,使得桂林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競爭優勢,為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鑲上一顆顆璀璨的文化“明珠”,也進一步促進了旅游的發展。如今,在桂林旅游促銷的宣傳詞當中,正陽東巷、紅色文化成為“必提”的“亮點”,許多曾經多次來桂林的游客,也因為這些新景點而再次“回歸”桂林。
“旅游+農業”異常火爆
逃離城市喧囂,尋求一種原汁原味的鄉村恬然樂趣,體驗返璞歸真的味道,參與“三月三”民俗活動……這些都成了剛剛過去的“壯族三月三”假期里許多城里人的選擇。得益于近年來的“旅游+農業”的建設,桂林的休閑農業走在了全國前列。
這幾年,桂林市加快推進鄉村旅游,打造花海基地、葡萄園基地、金桔基地、砂糖桔基地等特色農業體驗旅游,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不斷發展壯大“春之花、夏之涼、秋之實、冬之雪”為主題的26條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建設,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區為核心,以陽朔、興安、龍勝為副中心的“一核三區”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框架。重點打造漓江沿岸靈川大圩、雁山草坪、陽朔興坪百里生態示范帶,通過實施七大工程(生態建設工程、交通設施建設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古鎮和村莊風貌改造工程、旅游設施建設工程、水源凈化建設工程、環境保護工程),逐步把這一區域打造成桂林市“*的生態公園”、“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帶”、“休閑旅游示范帶”、新型城鎮化示范帶和生態鄉村示范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桂林市休閑農業景點、景區、農家樂總數超過1200個,從業戶數達4萬多戶,接待人數超過1500萬人次,實現收入30億元。僅去年一年,就新增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家、四星級2家;新增五星級農家樂2家、四星級10家。
“旅游+體育”激情綻放
這幾年,桂林市圍繞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桂林國際馬拉松賽等賽事,打造“旅游+體育”國際化品牌。桂林羅山湖國際旅游度假區成為首批“廣西體育旅游示范基地”,2017資源漂流世界杯、第十屆陽朔攀巖節成為“2017年度廣西十大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充分凸顯了體旅結合。
與此同時,桂林市還積極發展“旅游+康體養生”。目前,桂林已成為全國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秀峰區魯家村分別入選了首批“廣西養生養老小鎮”,桂林夕陽紅養老中心、崇華中醫街等示范項目發展勢頭良好;首屆中國(桂林)國際健康旅游高端論壇成功舉辦,健康旅游文化建設成效顯著,休閑養生旅游市場蓬勃發展。
當前,全市上下“旅游+”已蔚然成風,“旅游+行行”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市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推動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的重要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