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環保養殖”助浙江化工老板成功轉型綠色產業
“環保養殖”助浙江化工老板成功轉型綠色產業
農業網   時間:2018/4/27 16:53:00  來源:浙江工人日報  閱讀數:435

  吳傳意是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城山村的一位農民,1975年出生,別看他個頭不高,卻是個很有鉆研精神的人,他放棄了收入不錯的化工行業,投身于農業,返鄉搞黑斑蛙養殖。起初對養殖一竅不通的他,通過不斷鉆研、摸索,逐漸成為了業內的“養蛙專家”,并且帶動了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轉變觀念,實現轉型升級。

  “做生意不能僅僅只盯著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環保問題。以前開化工廠,雖然收入也不錯,但是對環境的污染太大,我早就琢磨著要換行業了。那段時間我看到網絡、報紙都在報道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什么毒大米啊、地溝油啊,正好一個偶然的機會跟一個朋友去飯店吃飯的時候想點個爆炒青蛙沒點成,才了解到現在市場上的青蛙不能買賣,我馬上想到了可以人工養殖黑斑蛙啊,這塊市場很大啊,而且經濟效益比普通的牛蛙、美國青蛙要好。”說到養殖黑斑蛙的初衷,吳傳意這位憨厚的漢子仍一臉的興奮,“然后我又想到了再種植水稻,因為青蛙會捕捉害蟲,這樣就不用打農藥了,讓這個蛙和水稻互養。這樣一來,既可以賣蛙賺錢,然后還能賣綠色大米,這可是一舉兩得啊!”

  于是,想到了就要開始行動的吳傳意馬上關掉了化工廠,返鄉搞起了特色養殖。在2013年成立了浙江長興創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地址位于當地和平鎮城山村,在村里他共有兩個養殖場,相隔有5公里左右,吳傳意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車往返于兩地,主持著養殖場的工作。

  用心摸索,找到養殖門道。

  沒養蛙之前覺得養蛙簡單,可等到養起來,發現問題一大堆。*個難關:黑斑蛙到底吃什么?如何解決大蛙吃小蛙的問題?第二個難關:黑斑蛙到底怎么住?第三個難關:黑斑蛙怎么能上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吳傳意每天的時間基本上都在查資料、找答案,就連吃飯的時候也在思考。他從網絡、電視等渠道了解養蛙的門道,并親赴四川、湖南、江蘇等地考察,用了4年的時間,通過不斷摸索,慢慢找到了門道,探索出活水孵化、蝌蚪成蛙同池放養、高效人工馴化喂養顆粒飼料等科學的養殖方式,同時還對養殖基地進行了合理規劃,分為活水孵化區、蛙苗孵化區等不同片區。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摸索下來,吳傳意的黑斑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流程,繁殖、孵化、馴養、投喂都有了標準化的操作規程。在2014年,他的馴化養殖方式通過了浙江省林業廳的驗收,成功地拿到了浙江省*張黑斑蛙養殖許可證。現在,他一年能產出5萬公斤的黑斑蛙。養殖基地的養殖蛙畝產效益達3萬元,城山村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養蛙村。

  蛙稻共生,打造綠色產業。

  吳傳意的黑斑蛙養殖場里,除了孵化區,還有一片20畝左右的水稻田,這正是吳傳意在2015年5月開始試驗的“蛙稻田”。

  吳傳意發現,在黑斑蛙養殖上,利用稻田水稻遮陰、水層淺,可提供黑斑蛙良好的棲息場所,盡可能還原黑斑蛙自然生活的環境,保持黑斑蛙原有體表自然色彩、色澤以及口味。在稻田種植中,黑斑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蟲能手,且黑斑蛙的排泄物還是水稻很好的肥料,這樣養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農藥,避免農田土壤板結,通過黑斑蛙的生命活動,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和增肥的目的。稻養蛙,蛙護稻,套養的方式形成了小范圍的生態平衡。

  從這幾年的“蛙稻”實驗田來看,稻米畝產大概350多公斤,黑斑蛙250多公斤。雖然這個產量同單獨種稻或者養蛙比較還是比較小,但從綜合效益來看,這種形式則遠遠超過了傳統農業,現在畝產效益已達到2.5萬元。“*重要的是,在推入市場之后,‘蛙稻’這個概念將會很受歡迎,會促進生態平衡。”吳傳意對自己的綠色產業充滿自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x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