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建完工,這幾天,無錫宜興市新街街道吳墟村的高效農業基地項目二期68畝土地的種苗即將進場栽種。這片總面積達168畝的果園是該村以土地入股,“牽手”無錫市眾合利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這一投資模式也是吳墟村創新思路脫貧致富的有益嘗試。
吳墟村是個純農業村,村級年收入不到40萬元,但每年包括計生、養老、困難補助在內的福利費,村莊整治,工資等各類支出就需要100余萬元,可謂入不敷出。“村里日常開支都要靠各級扶貧資金資助,更別說想辦點事了。”對村里的財務狀況,村委會主任潘建能這樣介紹。
顯然,要脫貧,不能光靠送來的“魚”,更要學會自己“打魚”。村里沒資金,也基本沒有集體土地,如何脫貧?村西邊有塊集體魚塘,每畝年租金僅200余元,全年收入不足3萬元,派不上大用場。2015年,村兩委領導班子商量后,將這塊魚塘及周邊地塊復耕,“造”出了168畝像樣的土地。有了地,通過結對單位無錫市供銷合作社的牽線搭橋,吳墟村和無錫市眾合利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對了眼”。對方在農業技術研發推廣、農產品深加工上有豐富經驗,計劃在當地種植口感好、甜度高的蘇翠二號、蘇翠三號等梨樹優品。
村干部們算了筆賬,單純地引進項目,每年不過是增加10多萬元的租金收入,對村里的長遠發展幫助不大。對此,吳墟村和眾合利公司合作成立了無錫宜香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按照6:4的比例參與項目投資和利益分成。其中,除基礎設施的投資需以現金投入外,吳墟村以土地入股,對方在30年承租期內可免繳土地租金。眾合利公司負責選種、技術培訓和產品銷售等,特別是在產品銷售環節,將依托其自身的市場渠道和技術優勢,選取品相好的優質鮮果包裝銷售,品相略差的小果則進行深加工,確保產品銷路順暢。“等3至5年,種的梨樹新品進入豐產期后,按照畝均凈利潤約5000元計算,村集體每年可增加分紅近50萬元。”潘建能期待著,未來依托梨樹園發展觀光旅游業,讓村里人也能享受項目發展的“蛋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