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油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監測顯示,2017年度我國油菜含油量和硫苷含量均達到歷史*水平,表明我國油菜籽品質得到了穩步提升。
油菜,是備受中國人青睞的油蔬兩用食材。近年來,我國農業科研工作者針對制約我國油菜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從技術和市場兩個層面推動油菜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認為,“油菜可開發出多種非常健康的食品,對人類身體有著很多益處。油菜的產業鏈很長,從菜籽到菜苗菜葉菜薹都可以被人們所用,如果進行全產業鏈開發,并讓消費者認可,將很可能是一個萬億元規模的產業。把油菜產業做大做強,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自2007年以來,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先后攻克了高油高產多抗機械化油菜新品種、油菜精量聯合直播技術、機播機收適度管理栽培技術、全營養緩釋專用肥、油菜無人機田間高效管理技術、油菜結角層新型化學干燥技術、高效低損聯合收獲技術、油菜菌核(秸稈)快速腐解技術和油菜籽綠色高效加工技術等貫通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綠色高產高效關鍵技術等9項技術難題,建立了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關鍵技術集成模式。
“技術集成模式立足國內油菜生產實際,特別針對我國長江流域6000萬畝水稻和油菜復種區,加強技術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了稻油周年溫光資源、水資源、機械裝備資源、耕地資源和生態資源的高效利用,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國際競爭力。”王漢中說。
我們了解到,按照產業需求導向,技術體系選育出一系列高產、高效、高抗油菜新品種。其中,“中油雜19”作為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關鍵技術集成模式核心技術之一,在沅江示范區平均畝產186.98公斤,比對照增產63.56%。菌核病發生率和病指分別比當地對照降低51.34%和48.35%。含油量超過50%,現場物理壓榨每百公斤菜籽實際產油42.67公斤,比當地品種增產22.61%。示范區單位面積實際產油量比當地對照翻了一番,比較效益十分突出。
同時,技術體系育成了國內首批具有應有價值的抗根腫病油菜品種“華雙5R”和“華油雜62R”,2017年在湖北、四川等地進行了示范推廣,為我國有效抗擊油菜根腫病的蔓延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
針對菜籽油加工產業面臨的品質低、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等技術難題,技術體系通過集成油料脫皮(殼)、調香、低殘油低溫壓榨和低溫物理煉制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先進加工技術和裝備,研制出了日處理量2噸、5噸、10噸等不同規模的高品質濃香菜籽油7D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和裝備,生產的高品質濃香菜籽油香味濃郁、色澤純正、口感*,并富含多種活性功能營養成分,已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建立了多條生產線。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通過科研院所、大學、地方政府跨學科、跨單位、跨體系、跨部門的緊密合作和全產業鏈協同集成創新、油菜悠久歷史文化的充分挖掘,拓展了油菜的多功能特性,實現了“油更好、花更美、地更肥、農民更富”的發展目標。下一步,要強化技術集成和協同創新,力爭到2020年長江流域基本實現油菜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實現油菜增產增效和競爭力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