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綿綿潤新綠,悠悠藥香繞山梁。
黔東南州黎平縣尚重鎮的山坡上,新植下的鉤藤苗木歡快地吸收著陽光雨露,枝枝芽芽舒展開來,隨著農民們**地辛勤勞作,點點新綠蔓延成片。
“2017年全鎮生產干鉤藤近30噸,600余戶貧困戶依靠鉤藤增加收入,總計達120余萬元。”尚重鎮黨委書記代啟新介紹,近年來,黎平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出了“兩茶一藥一蔬”發展思路。2014年,尚重鎮開始發展鉤藤種植。到2017年末,鉤藤種植面積已達到7000余畝。2018年,又將新增1400余畝。
窺一斑而知全豹,中藥材種植正成為黔東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點產業之一。
數據顯示,僅2018年一季度,黔東南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就達到2.59萬畝。
山山嶺嶺,藥香撲鼻而來。
藥香源自產業的努力加持,也源自這方山水的天賦異稟。
黔東南州素有“天然藥庫”“苗侗藥都”之稱,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孕育了優質、豐富的中藥材,已查明中藥資源共有2831種,全州中藥材總蘊藏量達1080萬噸,藏量占全省的59.2%。并且,有著傳統的中藥材種植歷史,是我省中藥材主產區。
乘勢而為,黔東南近年來在發展中藥材產業方面不遺余力。
從黔東南州扶貧辦了解到,黔東南不斷強化規劃引領、政策和資金扶持,堅持因地種藥、林下套種,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推動中藥材產業向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園區化帶動、品牌化培育轉變。同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依靠科技支撐,全力打造“種植基地+精深加工+市場”的全產業鏈。
施秉縣牛大場中藥材現代高效示范園區、黎平縣天香谷芳療植物現代農業園區、劍河縣鉤藤產業示范園區、凱里市苗侗百草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丹寨縣貴山靈草現代高效中藥材示范園區等5個省級中藥材示范園在黔東南州“破土而出”。
太子參、何首烏、頭花蓼等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劍河鉤藤、施秉太子參、施秉頭花蓼、黎平茯苓、雷山烏桿天麻等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17年,黔東南州完成中藥材新增種植面積10.49萬畝,占任務數的104.9%,總種植面積達80.7萬畝。種植面積達萬畝的有鉤藤、太子參、青錢柳、何首烏、茯苓、天麻、白芨7個品種。
山坡有“藥”,脫貧有“方”。
通過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村“三變”改革、“五融五幫”等模式,黔東南不斷完善中藥材產業發展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2017年,總產量約16.87萬噸,總產值22.19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農戶18083戶、68000人,藥農人均年收入上萬元。
2018年,黔東南將發展中藥材產業納入了產業結構調整“一減四增”重點工程,計劃到年底將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至88萬畝。
“2018年,我們3個抱團發展的村,基本都不種玉米了,主要發展中藥材、水果、蔬菜等,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到1096畝。”麻江縣杏山街道靛沖村、小堡村、青山村三村聯合黨委辦公室主任莫興誠高興地說,中藥材已與相關公司簽訂收購協議,215戶貧困群眾有望增收脫貧。
在黔東南,藥香或淡或濃都已飄散開來,幸福滋味絲絲縷縷纏繞上貧困群眾心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