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建寧縣,不少人腦海中涌現出的是,建蓮、黃花梨、雜交水稻制種……每一個詞匯都與農業有關。近年來,建寧縣打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多元發力、多點支撐,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再到休閑旅游,在農業產業鏈上做好“加法”和“乘法”,既“加”出了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更“乘”出了高附加值,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農業發展路。
眼下,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正加快推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多業態復合型)試點示范縣的建設,一起了解,建寧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如何發力——
橫向拓展做好特色農業“加法”
田還是那塊田,樹還是那棵樹,思路一變,一塊田有了多份收入,一棵樹也產生了多項經濟效益。
在建寧縣溪口鎮高圳村的“春花農場”,才是梨花綻放的季節,種植戶們就已拿著剪刀挎著籃子在梨樹旁忙碌著。“這樹上長了會‘生錢’的寶貝。”基地負責人陳春花口中說的會“生錢”的寶貝,是梨樹上種的鐵皮石斛。
今年35歲的陳春花,是高圳村人。這些年,在縣里農技專家的幫助下,果園實施了標準化種植,果品質量大大提高。一年下來,350多畝黃花梨,可實現產值近百萬元。
看著這么大面積的梨園,陳春花思考:能否在梨園里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增加收入?*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浙江金華、磐安等地有鐵皮石斛種植企業,將鐵皮石斛種在梨樹上。
她去浙江考察,并從磐安買回幾十株鐵皮石斛進行試種。沒想到,黃花梨樹很適合套種鐵皮石斛。現在,全果園梨樹都套種了鐵皮石斛。
陳春花介紹說,當地已建成鐵皮石斛大棚煉苗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驗模式,引導和帶動周邊種植戶在梨樹上種植鐵皮石斛。基地現在有石斛花、石斛粉、石斛片、石斛鮮條等4個產品,鐵皮石斛鮮條每公斤價格在4000元左右。去年是基地收獲的*年,產值達20多萬元。
“將來這是集采摘、銷售、休閑、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場。”陳春花指著遠處已經建設完成的民宿介紹說,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和帶回新鮮的有機農產品,還能住在果園里享受到田園生活的快樂。
和陳春花一樣,均口鎮村民楊桂蘭借助建蓮也做活了當地農業的“加法”。 幾年前,楊桂蘭利用均口修竹荷苑的蓮田,組建竹林人家農家樂專業合作社,在50畝蓮田里套養大閘蟹。“蓮田里套養,具有‘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優勢。” 楊桂蘭介紹說,大閘蟹養在蓮田里,能吃雜草、水生生物,起到除草除害作用。
好處遠不止這些。楊桂蘭說,大閘蟹的覓食活動,還有助于蓮田松土、活水、通氣,增加水溶氧量,其排泄物還起到增肥效果。農藥對大閘蟹有殺傷性,建蓮在生長過程中不噴灑一滴農藥。采用“蓮蟹共生”模式生產出來的建蓮質量更好,品質更高。除此之外,她還在蓮田里套養了鰱魚,增加田塊的效益。
4月初剛把蟹苗放入蓮田。”楊桂蘭說,“十月是大閘蟹收獲的季節,將會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品荷蟹。蓮田養殖大閘蟹,每年可收入20多萬元,賣建蓮每年可收入10多萬元,還有農家樂的收入……”
每年7月,荷花盛開的季節,楊桂蘭的修竹人家農家樂特別熱鬧。“來賞花的人多,農家樂里每天的營業額都有5000多元。”楊桂蘭說。
“發展農業,建寧有優勢。農業可以有多種業態,實現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搞采摘體驗,發展農家樂,做農業科普,這些都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建寧縣農業局局長揭重陽介紹說,近年來,建寧縣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為主導,將種植業與養殖業、農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在一起,發展綠色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逐漸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利用、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方式。
縱向延伸做活農業產業“乘法”
跳出農業做“乘法”,只有深度融合后的新業態,才能釋放出高效益。
3月底,建寧縣里心鎮的花果山舉辦了第三屆花朝節暨集體婚禮。花果山的果園主人林德君高興地說,花朝節那天,有7000多人到他的花果山賞花,山腳下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車。
1999年,林德君和妻子從浙江老家來到建寧承包果園。“10年前,我們賣梨,自己找市場,自己雇車,運到外邊水果市場賣。”老林說,經常一車梨拉出去,賣一半,爛一半。
單一的產業鏈,好比一條腿走路,很難走得遠。近年來,建寧縣走出農業做旅游的新路子,做旺了人氣,拉長了農村生態經濟產業鏈。
“現在賣果,只需坐在果園里等顧客上門就行。”老林說,通過旅游帶動,建寧名氣越來越大,現在來果園里的顧客有兩種:一種是批發水果的;一種是采摘水果的游客。
游客來了,樹上的梨,不用請人采摘,游客自己體驗采摘的樂趣。“賞花經濟,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旺了當地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讓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建寧縣旅游局局長張美娥介紹說,建寧當地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讓游客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去,如采摘桃梨,體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寧通心白蓮制作工藝等項目,不僅讓游客身心愉悅,更讓農戶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現在,建寧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從桃花、梨花、油菜花,到荷花、格桑花、金針花,再到梅花。去年建寧縣全年旅游接待人數達12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2%、18.7%。
“賞花經濟”只是建寧在現代農業發展路上,跳出農業“乘”旅游,做好農業產業“乘法”的一個縮影。
在建寧縣食品加工園區內的興輝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忙著生產獼猴桃汁飲料。這家公司對建寧農業產業做的“乘法”是,把獼猴桃、黃花梨進行深加工。
“通過深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幾倍。”公司董事長董央央舉例說,一斤黃花梨鮮果賣3元,可制成2兩一包的果脯,市場價至少9元。一斤獼猴桃賣5元錢,可制成4瓶獼猴桃飲料,市場上一瓶賣5元,相當于一斤獼猴桃增值到20元。如今公司產品涵蓋獼猴桃汁、黃花梨果醋、黃桃汁、營養蓮片系列食品四大系列,20多個品種,僅獼猴桃系列產品年銷售額就達3000萬元。
如今,在建寧從事食品加工業的有不少企業。
建寧縣文鑫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帥金高介紹說,公司生產的蓮子嬰幼兒米粉自投放市場以來,受到了消費者青睞。文鑫蓮業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運用高新技術和國內先進專利技術,對蓮子、蓮芯、蓮葉、蓮梗、蓮藕、蓮蓬等進行全方位的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目前,該公司已研發嬰兒蓮子米粉、蓮子蛋白粉、蓮藕粉、蓮子糊、蓮葉茶等8大系列100多種蓮產品,完成了從蓮的葉子到藕的開發與綜合利用,提高了蓮子的附加值。
綠田公司則將目光瞄準在蓮子養生保健飲料上。目前,公司已獲得15項國家發明專利,并擁有了對蓮子、蓮葉、蓮芯等進行深加工的先進技術,開發出蓮芯雪、蓮子露、荷葉涼茶等8大系列20多個單品,產品暢銷,產品已出口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要融合發展,就必須學會‘多條腿走路’。”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介紹說,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發展難題,讓傳統農業能“接二連三”,不僅接入食品加工業的第二產業,還連接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下一步,該縣將通過著力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發揮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發揮新興業態的拉動作用、發揮改革創新的推動作用等,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到2020年,力爭以蓮子、梨子、種子、無患子等“五子”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100億元以上,比2016年增加3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10%。
農業產業要壯大,還需多元發力、多點支撐。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建寧的特色農產品紛紛走出大山。2015年,建寧縣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截至目前,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6.01億元,同比增長61.04%,目前該縣電商企業205家,電商從業人員5000余人,有1000余名大學畢業生和年輕人在杭州、廣州、泉州、廈門開網店,專門賣建寧農特產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