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湖南制定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方案
湖南制定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方案
農業網   時間:2018/5/3 15:24:00  來源:中國農藥網  閱讀數:479

  為切實保障湖南省糧食生產安全,打好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戰役,圍繞“植保控害保安”中心任務,湖南省農業委員會制定了《湖南省2018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方案》,方案內容如下。

  1 防控策略

  2018年湖南省水稻重大病蟲防控總體上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突出重點、分區治理”的防控策略。湖南省各類型稻田以“四蟲四病”即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稈潛蠅、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為重點防治對象。對二化螟,湖南省分為三大類防控區,重點抓好一類防控區全程控制。早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以懷化、邵陽、湘南、湘中部分地區為重點區域,重點是抓好中晚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控防;8、9月,要適時抓好中晚稻稻曲病預防。根據水稻品種抗感特性和氣候條件,拓寬稻瘟病預防區域,特別是山丘區、老病區和鎘低積累水稻品種替代種植區要重點關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重點是中晚稻,長沙、懷化、永州、郴州、邵陽、婁底、衡陽南部等地區為重點防控區域。稻稈潛蠅防控重點是傳統重發區和近年為害明顯上升區域,重點抓好關鍵世代防治。稻水象甲等檢疫性害蟲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遷飛性害蟲,各市州與相關縣市區要加強信息溝通,開展聯防聯控。

  2 技術措施

  各地要加強水稻病蟲監測,落實綜合防治技術措施,依照湖南省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規程(湘農業辦質〔2014〕20號文件),選擇適合本地的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在科學合理用藥技術上需遵循以下原則:一要根據病蟲監測信息,強化*施藥。二要按照新修訂的《湖南省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科學用藥推薦名錄》(湘農辦植〔2017〕100號),因地因時制宜,從推介品種中選擇適合本地的高效、環保藥劑,提倡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與混配現用,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類型藥劑,尤其不能單年度內重復使用同種藥劑。稻蝦、稻魚、稻蟹等稻田綜合種養區域,不要應用含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以下簡稱“甲維鹽”)、噻嗪酮、吡蟲啉、醚菊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丁硫克百威、氟蟲腈及有機磷等藥劑。三要普及種子處理技術,強化秧田期病蟲害防治,尤其是要提高稻瘟病、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稻薊馬等的預防效果。注重蕓苔素內酯等優良植物生長調節劑科學施用。四要注重施藥技術,提高藥劑防治效果。避開高溫和強光照時段施藥。用足水量,常規噴霧情況下畝用水量不少于15公斤,水稻生長后期應加大用水量。五要嚴格按照農藥使用操作規程,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稻米質量安全。

  2.1 二化螟

  根據2017年二化螟發生危害情況和水稻種植結構、氣候等條件,將湖南省分為三大類防控區,分區施治。一類防控區(危險區):衡陽全市,株洲全市(炎陵除外),湘潭全市,婁底雙峰縣,邵陽邵東縣、隆回縣,郴州安仁縣,永州祁陽縣、東安縣。一類防控區要自始至終抓好1~4代二化螟治理,特別是要及時全面實施冬后翻耕滅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誘劑誘殺越冬代成蟲,在一個作業區域內統一栽培類型,統一種植品種,嚴格統一播期。二類防控區(潛在危險區):長沙全市,常德漢壽縣,邵陽、婁底、永州、郴州、株洲五個市除一類防控區外的其它縣市區。要嚴密監控二化螟發生發展態勢,在狠治一代壓基數基礎上,視蟲情動態加強第二、三、四代應急防治力度,嚴重地區參照一類防控區技術方案實施。三類防控區(一般發生區):其它地區。此類區域按照常年常規辦法防治二化螟。

  二化螟的防治技術參見湘農業明電〔2018〕1號附件中的水稻二化螟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2.2 稻飛虱

  (1)保護利用天敵。推廣保蛛治蟲、稻鴨共生等生物防治和田埂種豆、種芝麻等生態調控配套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天敵在前期的控蟲作用。

  (2)燈光誘殺技術。應用頻振式殺蟲燈,每盞燈控制面積約為30~40畝,天黑開燈、凌晨1點關燈(自動定時)。

  (3)藥劑防治策略。防治早稻飛虱要在水稻孕穗前發揮天敵自然控制和植株補償作用,減少用藥,孕穗至抽穗前蟲量達到每百叢1,000頭時,爭取1次用藥防治過關。中、晚稻飛虱提倡全生育期確保2次用藥,發生量較大情況下合理安排第三次用藥:第1次安排在分蘗期,當飛虱蟲量達到百叢500頭時施藥;第2次安排在孕穗末期,用長持效期藥劑“壓前控后”,即“壓四控五”防治措施;需安排第3次防治的,在穗期當百叢蟲量常規稻為1,000頭、雜交稻1,500頭時用速效藥劑防治。

  藥劑選擇:要避免使用噻嗪酮、吡蟲啉、噻蟲嗪的低含量復配制劑。早稻飛虱防治選用高含量的吡蟲啉。中晚稻成蟲量大時用噻蟲嗪;第2次選用呋蟲胺、吡蚜酮、三氟苯嘧啶,蟲量較大時使用呋蟲胺、吡蚜酮加烯啶蟲胺;第三次用吡蚜酮與烯啶蟲胺等速效藥劑混用,也可單用三氟苯嘧啶。

  推薦用量:呋蟲胺、吡蟲啉、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噻蟲嗪、烯啶蟲胺每畝次施用有效成分分別為7.5~10g、5~6g、6~10g、1.6g、1.5g、5g。要注重施足藥液量,水稻生長后期每畝兌水30kg,確保噴藥質量。

  2.3 稻縱卷葉螟

  推廣田埂種豆、種芝麻等生態調控配套技術措施,充分發揮保蛛治蟲、寄生性天敵的控蟲作用。

  化學藥劑防治主要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的防治,注重保護功能葉片。大發生情況下,提倡卵孵高峰期至低齡幼蟲期施藥,分蘗及圓稈拔節期每百叢有50個束尖,穗期畝平有幼蟲10,000條以上,均應列為重點防治對象田。防治藥劑選用氯蟲苯甲酰胺、阿維?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高含量的甲維鹽與阿維菌素等。

  2.4 稻稈潛蠅

  加強農業防治,及時處理越冬蟲源。冬季清除空閑田、田梗、水溝邊雜草,以減少稻稈潛蠅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蟲口基數。對空閑田進行及時翻耕,在化蛹初期結合春耕灌水,能起到較好的殺蛹作用,減少冬后基數。

  強化秧田防治,將中晚稻作為防控重點,以控制穗期為害為關鍵,及時開展化學防治。以稻苗剛展出的“破葉株”為防控標識,秧田期被害株率1%以上、大田被害株率在3%~5%時進行防治。選擇藥劑用毒死蜱(限于水稻分蘗期以前應用)或高含量吡蟲啉+氯蟲苯甲酰胺或甲維鹽等噴霧防治。

  2.5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1)推行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避免種植本地區近幾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明顯重發品種。推廣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肥、鉀肥、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適當加大播種量,合理密植,或預留備用苗,以備水稻分蘗期田間發病時“掰蘗補苗”之需。

  (2)化學防治技術。以懷化、永州、長沙、株洲、邵陽、郴州、衡陽南部地區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重點防控區域,需按照下述幾步做好預防措施。其他地區要普及種子處理與秧田防治。拌種技術。在種子催芽露白后用高含量吡蟲啉或噻蟲嗪種衣懸浮劑開展規范性拌種,涼干4~10小時即可播種。提倡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與咪鮮胺或戊唑醇的復配種衣劑或拌種劑拌種,同時預防多種水稻病蟲。“治虱防矮、蟲病共治”的集成技術。主要技術路線是拌種+送稼藥+本田初期施藥(移栽后7~10天)。要合理選用農藥,送稼藥可采用吡蟲啉與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病毒抑制劑(如毒氟磷、香菇多糖、超敏蛋白等)現配混用,本田初期用吡蚜酮、吡蟲啉或烯啶蟲胺與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病毒抑制劑等藥劑,大發生情況下適當前移大田中晚稻飛虱防治時間。

  (3)適時采取應急補救措施。一是對發病秧田,要及時剔除病株。二是對大田分蘗期發病株,及時直接踩入泥中,然后從健叢中掰蘗補苗,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早發。三是對發病特別嚴重的丘塊,及時翻耕改種。

  2.6 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強化農業防治措施。種植對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較好的品種,不得推廣對稻瘟病、稻曲病嚴重感病的品種。加強肥水管理,避免過量和過遲施用氮肥,實行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普及推廣種子處理技術,通過咪鮮胺、戊唑醇包衣或拌種,預防稻瘟病等病害。

  加強監測預報。根據水稻品種抗感病特性及布局、地理環境、天氣變化和水稻生育期,及時做好稻瘟病、稻曲病病害動態和流行趨勢分析,及時發布預報警報,科學指導預防與防治。

  適時選用對口藥劑防治

  紋枯病:*次在水稻分蘗末期封行時優選高含量井岡霉素防治,第二次防治時期為病叢率在20%~30%時,選用苯甲?丙環唑、噻呋酰胺、己唑醇、苯甲?嘧菌酯、嘧菌酯等藥劑防治。

  稻瘟病:采取分類防治。一是針對稻瘟病發生區域的感病品種,普遍采取分蘗期預防葉瘟和穗期預防穗瘟兩重預防措施。二是對稻瘟病發生區域的較抗稻瘟病品種,視情況采取防治措施,當分蘗期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實施藥劑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藥預防穗瘟。藥劑選用高含量三環唑、嘧菌酯、稻瘟靈、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肟菌?戊唑醇,歷年發病較輕的區域,可采用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制劑。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農藥,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稻曲病:遇適宜發病天氣,及時施藥預防。選擇戊唑醇、苯甲?丙環唑等在稻孕穗末期開展預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藥,選用持效期長、殺菌譜廣、安全、低毒的殺菌劑防治。

  防治穗期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提倡*用藥同時兼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nq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