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云南大山深處致富新“茶經”(圖)
云南大山深處致富新“茶經”(圖)
農業網   時間:2018/5/4 10:5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閱讀數:445

茶葉

  “五一”時節,素有“千年茶鄉”美譽的云南昌寧縣到處春茶飄香。

  走進云南溫泉鎮松山村路邊的一個茶葉初制所,一排竹篾編成的小烘籠整齊地排列在院子里,一個身穿白大褂的年輕人正忙著用傳統工藝烘制紅茶,濃郁的紅茶香從小烘籠上慢慢散發。

  這個正在忙碌的年輕人名叫李建勛,是松山村的大學生村官。出生于1992年的李建勛自小生活在昌寧縣城,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

  因從小生長在茶鄉,李建勛骨子里有著對茶葉深深的愛。在校期間,他選修了茶學、制茶、茶藝等專業課程,并獲得了*茶藝師、評茶員、茶葉加工員等資格認證。

  沒想到,這業余愛好反而成了他融入松山村的“敲門磚”。

  自2015年11月到松山村工作以來,他始終把自己“泡”在茶里,從種植、管理、采摘、加工的每一個環節入手,將新理念新技術傳播給茶農。

  兩年多來,他共在村里開展茶葉技術培訓30余場500多人次,茶文化培訓學生200多人次、村民100多人次。他還讓父母幫助貸款租了一個老茶廠,與人合伙進行改造后成立了茶葉公司,采取“大學生村官+公司+茶農”的模式,為茶產業持續發展探路。

  “松山是一個山區村,也是一個茶葉大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茶葉,茶葉的實際種植面積已突破2萬畝。”李建勛說,“到松山村工作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著如何發展茶葉。*,一個外地客商來松山看茶,無意間說起他喜歡用傳統工藝制作紅茶,但市場上很難買到。于是我受到了啟發,就開始探索制作傳統紅茶的方法,經過多次試驗,就有了現在用小烘籠慢火烘制傳統紅茶的方法。”

  為了能做出地道的傳統紅茶,李建勛走訪了許多當年制作紅茶的老茶人,咨詢了許多茶葉專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李建勛使用的這種小烘籠,是傳統工藝制作茶葉用來烘干使用的,近些年來已很少有人使用。

  今年,李建勛為了制作傳統紅茶,重新把這些老工具變成“新設備”,開始嘗試制作傳統紅茶。

  為保證茶葉質量,收鮮、萎凋、揉捻、解塊、發酵、烘干、審評、品鑒的每一道工序他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茍。

  “現在做下來還是比較成功,但是我會不斷的完善,不斷改進工藝,爭取做的更好,我也希望用茶葉這條路子來帶動松山村農戶脫貧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李建勛說。

  *脫貧工作中,李建勛掛包了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有時間,他經常走訪所掛貧困戶,指導他們種植生態茶,科學管理,并在收購鮮葉時給這2戶茶農在正常生態茶價格的基礎上,以每公斤0.5元的補助金額補給兩戶貧困戶。

  “你們采這個茶,不要用指甲掐,也不要緊緊地裝進口袋或籃子里,因為那樣容易造成機械損傷,做出來茶的外觀和口感都不好,茶葉就不值錢了。”在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銀書家的茶地,李建勛與他一邊采茶一邊交流采摘技術。

  李建勛掛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銀書家因家中有三個上學的孩子,此前盡管種了8畝茶葉還是難以脫貧。

  “小李來掛鉤我家真是太好了!他不但教會了我們種茶、管茶、采茶技術,我交給他茶他每斤還多補給我五角錢。”說起李建勛給他們的幫助,李銀書難掩心中的激動。

  2017年,李銀書家實現茶葉收入2.4萬余元,比2016年增加了近4000元。

  “我們現在做的這個茶總體算是成功的,得到了客戶的認可,但也還有一些技術需要進一步完善,使它更符合傳統紅茶的特點和客戶的需求。”李建勛說,“在*村里,就要當好*村里人,我會與松山的父老鄉親一起努力提升茶產業效益,讓這個傳統產業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