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書記,我想種植果樹,把養豬場產生的有機肥利用起來。”5月4日上午,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福昌村委會多谷屯村脫貧戶黃得忠見到鎮級幫扶責任人、大坡鎮委書記杜梅英時,介紹了個人的想法。
據介紹,黃得忠今年35歲,家庭人口5人,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為缺資金,次要致貧原因為因學和缺技術,人均收入2486.5元。通過市、區、鎮、村四級聯系幫扶脫貧戶聯動平臺,在有關幫扶責任人幫助下,黃得忠不等不靠,大力發展養豬產業,并學習了水電安裝技術,通過打工增加收入,2016年脫貧時,人均收入8326元,2017年人均收入8952元。“我現在打散工,做水電安裝工,每個月收入有2000元;妻子在村里當保潔員,每個月有620元。此外,我們還發展了養豬產業,去年賣豬收入28000元。”黃得忠說。
“人窮志不短,得忠很勤快。”說起這位曾經的貧困戶,杜梅英話語里滿是稱贊,之前她來了多次,多是在養豬場或工地上才能找到黃得忠。
扶貧工作目的是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以往的扶貧開發偏重簡單的“輸血”,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杜梅英說,黃得忠的自我“造血”能力很強,之前按照他的意愿,政府投入幫扶資金幫助他建了養豬場和購買了2頭母豬,幫助他發展產業。經過兩年多時間,他的養豬場發展到了養殖70多頭母豬和肉豬的規模,收入大為提高,“現在他想到利用養豬場有機肥種植果樹,有想法、干勁足,這是好事兒,鎮里會堅決支持。”
據了解,大坡鎮在開展扶貧工作中,從“輸血”變成“造血”,注重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為他們量身定制了青桔、胡椒、養豬、黑山羊等種養產業扶持項目,*施策,實現了“優質產業保穩”“個人發展保增”“技術培訓保遠”“溝通交流強志”的“三保一強”措施,確保了扶貧扶到關鍵處、幫到點子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