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散養著5000余只柴雞,*產1000多枚柴雞蛋,除去成本,每個月能收入5000多塊錢。”筆者來到內鄉縣大橋鄉河南村前坡組村民李春堂的林地散養雞場,他一邊撿拾雞蛋,一邊介紹。
今年50多歲的李春堂,是河南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多年來,與眾多農村人一樣,靠種地為生。河南村位于內鄉縣大橋鄉西北部柏樹山下的淺山區,屬于典型的淺山丘陵地貌。全村12個村民組有9個零散分布在柏樹山上數十公里的坡坡溝溝之中,村里人均不到1畝地,農業生產幾乎是“靠天收”。由于土地貧瘠,忙碌一年,收入微薄,李春堂一家四口生活捉襟見肘。“難道只有外出打工才是我們的出路嗎?”看著數十年毫無變化的村莊,李春堂一直都在詢問自己,他堅信,以自己的聰明才干和勤勞的雙手,一定能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路。
通過半年的市場調查,李春堂發現飼養柴雞是較為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村里也有林地可以利用。2004年,他毅然邁出了堅實的*步——散養柴雞。李春堂籌資20多萬元,承包荒坡300余畝,建起了雞舍,*個在村里搞起了柴雞養殖。
沒有技術,李春堂買回養雞技術書籍、上網查詢……他邀請縣里、鄉里的畜牧科技員來養殖場作指導,通過自學掌握柴雞各階段飼養配比、判斷雞的病情和治療技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6個月后,便迎來了豐厚的回報:雞場每天產蛋近3萬斤,當年收入達6萬元。
通過林地養雞攢下*桶金的李春堂并沒有停下奮斗的步伐。2011年,他又籌資30萬元,流轉了300畝土地開辦家庭農場,進行果木花卉種植。經過這些年的辛勤勞作,如今李春堂的柴雞果木種養已形成規模,林下散養雞,雞除草,雞糞又變成了有機肥料,滋養著果木林,實現了無公害綠色種植,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這些年來,春堂堅持將自己學到的種養技術和經驗免費向其他村民傳授,身邊人遇到困難時,他都慷慨解囊,年年出資捐助貧困學生,慰問村里的貧困老人。”該村村支書李書偉對李春堂贊不絕口,“三帶五聯奔小康”活動開展以來,李春堂被村里選為聯戶組長。他積極安排貧困戶進場務工,是村里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大家都干勁十足。現在家庭農場正擴大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輻射周邊更多的村民。我想讓鄉親們能從土地中得到更多的收入。”談到幫助他人,李春堂這樣說。
在李春堂的帶領下,河南村新增經濟果木種植1000余畝,畝年效益近6000元,帶動32戶105人致富,為貧困戶增收10余萬元。目前,該村已實現了全村整體脫貧,邁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