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南陽市西峽縣田關鄉孫溝村采訪,剛踏入孫溝村地界,一派全新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一條寬敞的柏油馬路似玉帶飄進農家,道路兩旁的果園里,果農們正在進行春季管理;不遠處的山坡上,大型機械忙個不停,一個個高標準的果樹大棚雛形初現;在山腳下的健身廣場上,老人們在悠閑地鍛煉身體;花園式的學校里,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甩了貧困帽子,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三分之二的人在縣城買了房,一半家庭有了私家轎車。”正在田間勞動的果農馬大林自豪地說,現在村民們看病、購物也很方便,村里就有標準化衛生室和大型超市,“城里人有的俺們也有,孫溝人的生活一點兒也不比城里人差!”
孫溝村全村720口人,人均6分地。2001年,孫溝人均收入只有350元,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在貧困線上掙扎。“一道窮溝一架山,春種秋收用肩擔。腰累斷,肩磨爛,填飽肚子不落錢;嫌這窮,嫌這偏,戶口爭著往外遷……”孫溝村成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2001年4月,孫溝村黨支部換屆,大家把信賴和期望的目光投向了做水果生意、已有52萬元存款的“全村首富”馬景龍。
在群眾期待的目光中,馬景龍以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短短的就職演說擲地有聲:“既然大家信任我,咱就一定讓孫溝村變個模樣。”幾十年走南闖北,馬景龍對孫溝的發展之道了然于胸:孫溝有荒山,發展林果業是出路。
種植水果,大伙兒沒經驗,也拿不出本錢。“前期投入不讓村里花一分錢,全部開支我想辦法。成功了算集體的,失敗了算俺自己的。”馬景龍鄭重承諾。
當年農歷臘月二十九,杏李、油桃等苗木運到了孫溝村,馬景龍動員村干部:今年咱們不拜年、不走親戚,將精力用到栽樹苗上。大年初一早上,70歲的馬俊大爺吃過餃子就上了山。這天,家家勞動力全在山上。“村干部沒日沒夜地干,咱還有啥說的!”馬俊說。8000畝荒山、50萬株果樹苗,僅僅用了15天全部栽種完畢。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馬景龍引導群眾搞好果樹管理,努力做到“果樹一年成形、兩年開花、三年掛果、四年見效”。同時,還多方籌資修建道路、水利等配套設施。17年時間,他們在栽種果樹的山上修了60多公里路,建起大小蓄水池近百個,蓋起水泵房10個,架通高低壓電線30多公里……孫溝4萬畝荒山全都披上了綠裝,孫溝村成為全國*的杏李示范基地。
孫溝村在馬景龍的帶領下,正是認準了不等不靠、艱苦創業才能求發展這個道理,從本村實際出發找準了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道路,走活了“脫貧、致富、發展”這三步棋。“孫溝村能有如此大的變化,全靠景龍帶領我們種果樹發了家。”村民孫中朝說。
隨著來孫溝做水果生意和觀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在馬景龍的倡導下,村民馬學中開辦了孫溝村*家農家賓館。“村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做的山野菜、柴雞蛋、蒸紅薯等特色農家菜很受游客歡迎,一年掙個10萬元不成問題,再加上我的果園收入,一年凈收入超20萬元!”馬學中激動地說。如今,全村已發展農家賓館20多家,能容納600人住宿、1200人就餐。
如今的孫溝村,山上是花的世界、果的海洋,山下是造型別致的小洋樓、漂亮的村小學、琳瑯滿目的超市,山上山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看溝花一片,看山園連園;上山不走山,大道繞山轉;科學管護林園壯,畝產效益能上萬……”孫溝村民的新歌謠,唱出了孫溝人對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明天的新企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