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垃圾處理問題越來越受人們關注。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看作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一環。
創新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的靈魂。垃圾處理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填埋和焚燒兩種形式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城市周邊越來越難以找到垃圾填埋場了。不是沒有合適的地方,而是周圍的百姓大多反對建垃圾填埋場。焚燒的方式也不是不行,為了避免產生二英,焚燒的成本就降不下來,也就是說,傳統的垃圾焚燒可以減量,但在經濟成本上不可持續。
那么,我們就必須在填埋和焚燒這兩個基本的處理方式上進行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在體制上,要建立垃圾分類處理運行系統。用行政或市場的手段,建立起替代計劃經濟時期,曾由供銷社系統負責的垃圾回收體系。在機制上,要創新垃圾分類處理管理辦法。在倡導全民垃圾分類之初,要實行獎勵和處罰并重的辦法。在形成規范后,持續實行收費和處罰并重。在技術上,對垃圾分類處理不可懷有一蹴而就的思想。垃圾分類是個技術活兒,要從娃娃抓起,讓垃圾分類的技術規范進幼兒園、進小學課本,必須從源頭灌輸,并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
協調是解決垃圾處理的重點。這里所說的協調,是狹義的操作手段。我國農村現行的垃圾處理方式是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這種方式,一個自然村的財力投入每年要4萬至6萬元,是縣鄉財政的一筆固定開支,對于大多數縣鄉來說,是一個比較重的負擔。
筆者通過對遼寧省新賓縣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調研,發現這個縣三分之一的鄉,已經實現了垃圾不出村,其中的關鍵就是黨、政、人大、政協四大班子對垃圾處理問題取得了高度一致,實現了垃圾處理工作的全面協調。
綠色是垃圾處理的根本。垃圾填埋和焚燒處理的前提是必須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在這方面,垃圾分類是繞不過去的坎,在我國城鄉沒能實現規范的垃圾分類之前,如何解決每天源源不斷產生的垃圾和存量垃圾,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難題。
國家科技部、環保部、商務部、質監總局推薦的“國家重點新產品”——“生物質(垃圾)分選及氣化設備(ZL201210170021.9和ZL200610047892.6)”,在處理垃圾時不僅能將垃圾“吃干榨凈”,而且不向空中排放煙氣,用密閉燃燒的方式,將有害氣體轉化為可燃氣體,實現了綠色發展。
開放是垃圾處理的方向。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廠,一般都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由政府所屬的環衛或城建部門主管,靠財政補貼運行。也有一些具有垃圾處理專利技術的企業與垃圾處理廠合作經營的項目。但這些合作項目在洽談時,由于責任主體不明確,使解決“垃圾圍村”問題陷入兩難境地。因此,我們要正確判斷解決垃圾問題到底是靠政府還是靠市場。如果靠政府,就要研究如何進行機制創新,如果靠市場,就要研究如何進行體制創新,用開放的思維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共享是垃圾處理的目的。現在,各級政府都有垃圾處理補貼的財政列支,國家一些部委也有相應的專項資金,但這些政策之間還沒有形成合力,有的資金是以整治鄉村面貌的形式用于垃圾處理;有的是以解決秸稈利用的形式用于垃圾焚燒;有的是以解決城市垃圾綜合整治的名義用于垃圾處理;有的則是以治理大氣污染的名義用于垃圾處理。我認為,只有形成資金政策合力,認真對待垃圾處理問題,才能讓全民共享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