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編輯雜談】當前人們的生活開始富裕起來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變得相當匱乏。之前藏匿起來的文化糟粕又開始沉渣泛起,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結婚鬧伴娘、鬧公媳、欠債也要大辦紅白二事,在貧困的農村顯得格外常見。一些人為了面子,不惜去借錢請“先生”看風水、買棺材、買“紙貨”,對儀式看的非常重,辛苦賺的錢都花在鋪張浪費上。重男輕女現象在農村也非常嚴重。
提到農村,大部分人的印象可能都是這些。然而農村文化就全是糟粕嗎?當然不可能。傳統節日的味道在農村總是*濃厚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在城市里我們會抱怨年味越來越淡,傳統節日過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在農村你能夠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大部分農村都保留著節日的風俗。端午賽龍舟、元宵賞花燈、春節放鞭炮、舞龍舞獅會挨家挨戶上門表演。還有廟會、戲曲、社火、秧歌等活動,都是民俗文化在農村的體現。婚喪嫁娶在農村也是一大熱鬧的事情。雖然近年來,一些糟粕文化開始卷土重來,但是農村真正的*文化還是沒有消失。
要讓農村文化不受侵害就必須去挖掘農村的*文化資源,保護好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人們的農村文化生活。此外還要推進移風易俗的行動,開展科普活動,去除鄉村文化中的糟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