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穩天下安。對于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里。近年來,隨著糧食出現結構性、階段性供過于求,“國家糧食安全已經過關”的思想苗頭開始抬頭,一些人認為“國家不需要種那么多糧食”,有的地方出現了放松糧食生產的傾向,有的地方出現了抓糧食生產“可松一松勁兒”的情緒,這是很危險的。
從長遠看,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糧食雖然連年豐收,但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凸顯。玉米、稻谷階段性過剩特征明顯,小麥優質品種供給不足,大豆產需缺口巨大,對外依存度超過85%,容易受制于人。糧食生產布局日益向北方核心產區集中,13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75%以上,糧食跨區域流通和平衡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的雙重約束趨緊的背景下,糧食穩產增產的難度不斷加大。國內糧食“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問題十分突出。與此同時,全球貿易持續低迷,反全球化傾向、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抬頭,特別是近期的中美貿易摩擦再次為糧食安全敲響警鐘。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重道遠,要始終繃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保持糧食安全的戰略定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底線思維,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風險底線。要保護糧食產能,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關鍵時刻產得出、供得上。要全力維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農民手中的糧食賣得出、賣得好,不發生大面積“賣糧難”。要確保儲糧安全,堅決避免發生大的糧油儲存事故和安全生產事故。要加強市場監測和跨區域調運,堅決防止出現局部供應緊張和價格大幅上漲,確保糧食不斷檔脫銷。
保障糧食安全,還需要創新觀念,樹立大食物安全觀。糧食安全不限于稻谷、小麥、玉米等谷物,大豆、肉、蛋、奶、水產、食用菌、果、茶等都屬于糧食安全的范疇。發展農業一定要注重多樣化,注重農產品結構的合理性,提高大豆等短缺農產品的產量。近幾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農業種植結構更加優化,玉米種植面積大幅調減,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出現恢復性增長,種植結構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轉。
保障糧食安全,要注重農業發展質量,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要培育鄉村提質增效導向,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糧食供給質量。要通過糧食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倒逼糧食生產從重產量向重質量轉型,逐步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農民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種什么養什么,既要產得出,也要賣得好。
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還需要平衡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加速融合已成趨勢,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擴大糧食市場,有利于利用國際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但是,大量進口糧食勢必會影響國內糧食市場,一定要把握好糧食進口的“度”,適度進口糧食,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結構的多元化。同時,要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合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