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種植吳茱萸增收了十幾萬元,這比外出打工還掙得多。” 聊起中草藥吳茱萸,杭州建德梅城鎮濱江村村民童再生格外開心。
2017年,梅城洋尾片四村的吳茱萸種植總面積超過2000畝,產量超過120噸,總產值1800萬元,農戶們憑借種植吳茱萸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增收之路。
吳茱萸的市場走俏使得不少農戶紛紛回鄉種植。今年以來,吳茱萸的種植面積增加了30%。面對興起的吳茱萸種植浪潮,梅城鎮農技員老蔡隱隱有些擔憂:還停留在“靠天吃飯”階段的山村農戶,能經得起如此的“孤注一擲”嗎?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梅城鎮立即組織調研團隊,赴淳安、磐安的藥材市場進行實地走訪。并以杭州“百千萬”蹲點調研工作為契機,整合多方資源,聯系藥材產業專家,為梅城吳茱萸種植產業“問診把脈”。經過對市場的分析研判,梅城鎮發現,看似欣欣向榮的吳茱萸種植經濟,實則問題不少:一方面吳茱萸的價格波動太大,每市斤40元—200元不等,而農戶沒有定價權,一旦下游買家出現問題,產量再好也可能血本無歸;另一方面,村里農戶“各自為政”,大多數僅憑借經驗零星種植,抗風險能力不高。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為了守護低收入農戶增收的“錢袋子”,實現洋尾片“梅城鎮經濟后花園”的定位,一開年,梅城鎮便在農戶中推行“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農戶增收保駕護航。
“各自為政”不如“抱團共贏”。鎮黨委發揮組織優勢,發動黨員致富能手、吳茱萸種植大戶,牽頭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平臺,為農戶提供多方面信息、技術,引導他們種什么、怎么種、怎么采收等,避免盲從。同時,以黨委、政府為主體加強與藥企對接聯系,按照對方需求購苗、栽種、管理,解決了賣給誰的問題。“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成型后,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推動梅城中藥材產業規模化發展,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帶動更多農戶走上致富創業路。
同時,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絕非簡單地將農戶從“靠天吃飯”中解放出來,讓其“攤手”賺錢,更要讓“技術”扎根在農民心中。今年4月,建德市中藥材產業協會吳茱萸分會在梅城鎮濱江村召開*次大會,中草藥培訓班也應運而生。
“單一的中草藥抗風險能力差,多元化套種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規避部分風險。采用茶葉套種吳茱萸的形式,可以在縱向增加產量的同時,橫向拓展優化產品結構。”在濱江村的文化禮堂里,濱江村當地黨員種植專家蔡開鳴專程開設了套種課堂,以黨員先鋒力量帶動農戶高效種植、套種中草藥,現場指導把脈種植情況。
“現在的吳茱萸種植政策好了,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我們就能真正實現產業興、鄉村旺。”濱江村黨委書記吳志成表示。如今的梅城洋尾小山村,一首“產業興旺歌”越唱越嘹亮,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