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齊干吉迭鄉賽克路村是該縣實施牧民定居*早的牧業村,有217戶843人,村民以哈薩克族群眾為主,該村牲畜*飼養量3.2萬多(頭)只,傳統畜牧業占有比重較大。
因缺乏種植技能,當地村民冬季喂養牲畜的飼料除了苜蓿,就是小麥秸稈、玉米秸稈,且種植比重較小,遠遠不能滿足牲畜冬季飼草料的需求。每年春季的時候,當地牧民不得不高價購買飼草,牲畜越養越瘦,這個小村莊陷入了“牲畜”和“飼草”無法供需平衡的惡性循環。
而這個惡性循環在2016年被打破了,在當地“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引領指導下,賽克路村牧民家家戶戶種起了青貯玉米,同時建起了遍布村落的青貯窖,從2016年起,當地牧民牲畜越冬不僅不用買草,多余的青貯玉米還能銷售增加收入。
有了2016年的工作做鋪墊,很多牧民從種植青貯玉米當中嘗到了甜頭,而這對其他牧民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牧民沙騰·卡勒木汗2017年種植了150畝的青貯玉米,開春時節就被其他牧民訂購一空,按每畝產量4噸計算,一公斤銷售價0.3元,除去成本凈賺10萬元左右。
“2018年,我計劃擴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往年春季我家都要花上一萬多元購買飼草,如今我家的飼草不僅足夠喂養牲畜,還能進行銷售,這是一條增收致富的好門路。”提起現在的發展,福海縣齊干吉迭鄉賽克路村的牧民馬迭提·托留翹起大拇指說:“這些都是工作隊引導得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