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化學農藥的危害,無數城鎮的春天之音沉寂了。美國女作家卡遜在《寂靜的春天》里,用一個寓言描繪了美麗村莊的突變。
從春天到夏天,這樣的寂靜,不會出現在千島湖姜家鎮毛里源村。這里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距離杭州淳安縣城60公里的千島湖姜家鎮毛里源有些特殊,這里的農作物不施化肥不用農藥,需要外運處理的生活垃圾非常少——一個月下來,不可降解的東西只裝了半垃圾桶。
奇特的,不只有這些。大部分村民的學歷都是大學本科,這些知識村民生活在這里,不用餐巾紙,洗澡用酵素和自制的肥皂……
一切都在經歷著劇烈的沖突:不用農藥曾導致幾十畝田地絕收;不鋤草曾使得草的長勢勝過莊稼;不用非降解產品也曾遭到周邊村民的鄙夷——這豈不是要回到原始社會去?
但,一切又都在快速變化:農田開始豐產,村民開始習慣,餐巾紙已經在這個村徹底失去了市場,鄰村人來“看稀奇”學習……村子,在很多地方回到了過去;又在很多地方承用了現代理念和文明。
拋不開一種好奇——這,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村子?
從絕收到*畝產900斤
毛里源是個隱于山坳的自然村,隸屬長烈村,2公里外就是姜家鎮——千島湖邊,古獅城所在,距離淳安縣城40分鐘車程。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小村落無可避免地衰敗,村民漸離,田地漸荒。
從2014年開始,毛里源來了五六個年輕人,他們白天種蔬菜、種水稻,晚上挑燈夜讀,90畝田地在他們手里慢慢變了樣。
“當年村里有不少人笑話他們,因為絕收了嘛。”長烈村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說,這些年輕人和其他村民一樣扛農具干農活;但又完全不一樣,他們種莊稼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稻子、包谷、青菜,哪個沒有病蟲害?不用藥怎么行?也沒有豐富的農活經驗,不可能搞好的。”
老人說,在他年輕時候(約50年前)村里就開始陸續使用化肥農藥,而且效果很好,絕大部分的田地(排除種子的因素)都增產*。“大家覺得好才會用藥用肥,現在那個村要回到過去,行不通的。”
老人的話得到了現實的印證:因為多種原因,2014年當年,不用化肥和農藥的90畝農田全面絕收。以水稻為例,村民打上來的谷子重量甚至還少于當時下田的種子量。
可是,那些年輕人似乎不為所動。他們仍然固執地堅持著,不用化肥,不用農藥。
在周邊村民的質疑、不解和笑話中,事情悄悄發生了變化——2015年原先絕收的水田和菜地有了產出;2016年收成還不錯;2017年,*的水稻田畝產竟然高達900斤!
記者了解到一個數據,2017年毛里源村耕作的90余畝地中有水稻60余畝,水稻畝產在400-900斤之間,平均畝產達到了約700斤。
這個數字不算太高。“但真正綠色沒有污染啊。”長烈村那位老人說。
施肥用有機堆肥
驅蟲用植物酵素
離開千島湖環湖公路,沿著寬約3米的路大概要繞2公里才能到達毛里源。路邊是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高過人頭,彎垂著——心疼被刮了車漆的可以步行;如果想聽蟲鳴鳥叫,這是一個絕好的地方。
生態村,就像一個脫離煙火的天堂。只短短幾年,這塊土地的生態環境似乎從現代恢復到了50年前。
“千島湖當地以及周邊村民多見的大部分蔬菜,都已成功種植。幾乎沒有病蟲,產出后還有多余的和其他人分享。”毛里源生態村負責人之一劉琳說,村里種下的莊稼并不是特殊品種,當然也怕蟲病,只是他們做了提前預防。
三個方面是劉琳認為的“預防”關鍵:水質、土質、種子。“養好水質和土壤,堅持使用老種子,并且多植物套種,那么環境就會達成某一種自然平衡,蟲害就會減少。”他說,為什么一些野花野草極少發生病蟲害?原因在于環境生態,在于水質、土壤、種源等。
“*年絕收是正常的,我們并沒有灰心。因為長期用農藥的土壤需要恢復,各個環節都沒有‘調理’好。之后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結合有機肥和酵素驅蟲,畝產就會提高。”劉琳說,把生活垃圾、廚余垃圾、枯枝腐葉等按一定的要求堆放就變成了有機肥,如果遇到蟲害,他們不用農藥而是酵素。“酵素是自己利用山間植物制作的,驅蟲而不滅蟲。”
不鋤野草
讓草和莊稼共生
這里的莊稼地里,除了水稻田,其他地方野草叢生,生長得很是放肆。村民們并不一一鋤去。因為村民們覺得,草和莊稼的共生,是自然的平衡。
村民李國棟的菜地里種了黃瓜和莧菜,從*次翻地下種后他只做了兩件事:施肥、割草頭。“黃瓜已經有30公分高,葉片上看不到蟲斑,但需要時不時來割草頭。”他覺得植物共生有利于防蟲防病,只有野草的高度超過了莊稼,他才會動手把高出部分摘除。
菜地里走一走,動起來的不是草,而是兩只三只或者更多青蛙——這樣的景象,在農村已經極為少見了。
有關于這個村的特殊,還不止這些。
呂軼新今年50多歲,*近三四年,她和丈夫甚至沒有用過一張餐巾紙,因為用手絹替代了紙巾。“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很多生活必需品其實并不需要。”
水瓶、水壺等容器,是少數幾種準許入村的塑料制品。“這一排都是塑料壺,壺里裝的都是酵素,無患子酵素、尿酵素等等。”侯寧是年輕的一員,畢業于西安交大,決定回鄉做村民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的程序員,月薪2萬+。侯寧介紹,有的酵素用來洗臉洗頭,有的用來驅蟲保潔。
其他村的村民
經常跑來“看稀奇”
幾個人正說著,陳津亮拿著一塊小鐵板,拿一段木頭敲起來:“起啰,干活嘍。”陸陸續續有村民起床洗刷,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輕,穿著藏青色粗布衣服、拖鞋。
陳津亮說,毛里源目前有村民30多人,農法自然的做法現在正從當初的“另類”慢慢變成了一種標桿,越來越多的人走到村里“偷師”,不用化學農藥、殺蟲劑、滅鼠劑、殺菌劑、除草劑的做法正在影響千島湖畔的其他村莊。
“這個做法可能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或者說需要成片區塊一起來弄。”距離毛里源大概4公里外的霞社村村民洪建建特地來“看稀奇”,當然也發現了一些可以現學現用的做法。“以后番薯苗育種、玉米等高桿植物都可以這樣,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安全,對地也好。”
“他們地里出的東西,賣得貴,照樣有人買,現在人都注重環保。茄子26元1斤,其他蔬菜還要貴嘞。”洪建建說。
“我們的目的不是博眼球,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環境更好,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當然也希望能為當地生態農村提供嘗試樣本,助力鄉村振興。”陳津亮說,“循環、綠色、生態、有機、可持續”正在變成一種可能,“山地有野菇、水汪有青蛙;白天聽鳥叫,晚間看飛螢”的農村正在回來。
姜家鎮相關負責人說,生態興則文明興,毛里源的做法值得點贊,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也為農村的變革提供了一種可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