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安徽省穩步推廣產業扶貧模式(圖)
安徽省穩步推廣產業扶貧模式(圖)
農業網   時間:2018/5/21 10:39:00  來源:安徽日報  閱讀數:380

產業扶貧

  長期以來,貧困村大都缺乏增收脫貧的主導產業。桐城市黃甲鎮屬純山區鎮,平均海拔660米,下轄8個村。全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641戶9136人,2017年底貧困人口只剩下60戶128人,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9%以內。我們調研發現,該鎮大力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模式,即各類基地(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能人大戶帶動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從而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的脫貧道路。

  “基地+貧困戶”,實現“三變生四金”,拓寬增收渠道。

  漫山遍野的茶園,一眼望不到邊,蔚藍的天空和綠色的茶園融為一體……我們眼前的景色,讓人無法想象三年前這里還是一座座荒山。

  在小山頭上,黃甲鎮石窯村白茶基地負責人金少清告訴我們,這片規劃1萬畝的白茶基地里,已經建成500畝白茶,涉及流轉租用25戶村民的山林,戶均租金超過1000元,帶動86人在基地就業,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村集體利用道路入股,年分紅2.5萬元。

  “發展壯大產業扶貧,必須發揮自身優勢。”該鎮黨委書記王凱紅說,把生態環保寓于產業發展之中,走出一條以“綠色產業培植”推動“造血扶貧”的新路。

  2016年,安徽省開始推廣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黃甲鎮搶抓機遇,堅持差異化發展,通過建設扶貧基地,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除8個村都有茶葉基地外,每村還著力打造1-2個特色產業基地,如石窯村還有白茶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黃鋪村還有苗木花卉基地和薄殼山核桃基地等,這些產業基地輻射帶動全鎮90%的貧困群眾增收。

  山區的基地如同城郊的園區,吸引不少青壯年村民返鄉就業。在王凱紅看來,有了基地的支撐,每個村可以通過把農戶的山林、土地適度規模集中,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貧困戶也可進入基地務工獲得穩定收入。

  “我干不了活,但家里的土地入股,每年參與分紅860元。”說這話的是黃鋪村低保戶黃大權。原來,該村引進一家公司流轉山場,種植油茶和薄殼山核桃,租用82戶貧困戶土地,對一些缺乏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五保戶家庭用土地或應給予的扶貧資金進行入股,年終給他們分紅,讓他們長期受益。

  結合“三變”改革,黃甲鎮創新“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機制,實現了“一地生四金”,即組織引導群眾以土地經營權流轉 “獲租金”,扶貧資金入基地“變股金”,貧困群眾就地務工“掙薪金”,盤活土地等資源入股“分現金”,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產業有“龍頭”,推行“四跟四走”,化解貧困戶參與難。

  “以前村里沒有合作社,賣不上價,一般只采頭茶。現在有了合作社,購置了炒茶設備,每斤茶葉可以多賣50元。”5月10日,我們在黃鋪村碰到脫貧戶黃良玉,他站在炒茶機旁陳述合作社的好。

  如今,由于黃甲鎮各村都成立了農民合作社,像黃良玉一樣,村民既可以采春茶,也樂意摘夏茶。黃鋪村村支書王立勇說,合作社是村民發展產業的“引路人”,不僅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也解決了銷路等“老大難”。

  黃甲鎮因地制宜,統籌實施茶葉、中藥材、高山蔬菜、油茶、苗木花卉、手工業、鄉村游等七大特色扶貧產業,已經形成以“桐城小花”茶產業為引領的扶貧產業格局。

  楊頭村是黃甲鎮*偏遠的村,這里也是“桐城小花”的核心產區。然而,過去村里沒“龍頭”,交通又不便,茶農收入很低,直到楊頭有機茶專業合作社成立后,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楊頭村負責人說,合作社通過“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模式,解決了貧困戶賣茶難的問題,戶均實現純收入1.5萬元,桐城小花茶葉在深圳、北京兩地市場供不應求。

  產業“龍頭帶”,脫貧“跑得快”。在黃甲鎮,“龍頭”帶動作用效果顯著:全鎮現有各類專業合作社32個,帶動貧困戶約1500戶5210人,人均增收達1000元。

  我們觀察到,貧困地區著力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對培育扶貧產業尤為關鍵。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建立穩定的脫貧增收聯結關系。

  黃甲鎮闖出一條利益聯結新路,這條道路改普惠式扶貧為差異化扶持;改“給錢給物”、打卡到戶為直接幫扶、委托幫扶和股份合作。對此,王凱紅認為,要鼓勵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與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市場化運作,給予一定補助,推行“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模式,解決貧困戶如何參與產業扶貧的難題。

  激發自主發展活力,提升內生動力,讓貧困戶穩定脫貧。

  “家門口能掙錢就是好!”在向陽村扶貧車間,貧困戶胡秀梅正在操縱著縫紉機織腰帶。這個扶貧車間由政府注入扶貧專項基金建設廠房,與引進的服裝公司合作,就地發展來料加工業,引導有就業意愿的村民到車間工作。

  要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必須激發貧困戶自主發展活力,提升內生動力。為此,黃甲鎮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開展“培訓1人、就業1人、脫貧1戶”的扶貧工程,培養“有文化、懂技術、能創業、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確保每個貧困家庭勞動力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訓,學會至少1項實用技能,實現1人長期就業。黃甲鎮鎮長潘東香介紹,2017年全年共培訓貧困戶1200余人次,發放各類技能合格證書800余份,切實增強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能力。

  楊頭村脫貧戶桂祖芳深刻地感受到了培訓的重要性。他家茶園少,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經濟壓力大。他告訴我們:“以前在山里挖了少量的石斛種植,但是沒有什么經濟效益。幫扶干部帶我到霍山學習種植石斛技術,現在每年*項就增收2萬多元。”

  為幫助村民農閑時找活干,8個村分別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收集各類勞務用工信息,及時向村民公布,義務服務貧困戶就業。目前,全鎮到桐城市及周邊城市就業貧困人口達3000多人,主要從事打樁、裝潢、建筑等行業。

  貧困戶發展產業需要 “扶上馬,送一程”。黃甲鎮創新扶持方式,由鎮政府牽頭,各村建立“以獎代補”扶貧基金,資金來源是鎮財政每個村安排一點,村集體擠一點,幫扶單位拿一點,全部由鎮財政監管,按照“誰有積極性誰優先”“沒有積極性不扶持”的原則發放。

  “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既脫貧又致富。”王凱紅介紹,貧困戶提出產業發展申請,經審核驗收合格后,按標準計算補助款,直接打到貧困戶的“一卡通”賬戶上,確保扶貧基金真正用在產業發展上。

  五河縣大崗村流轉土地4800畝,開展“稻蝦共養”生態養殖項目,并把這里建成為大崗村的扶貧基地。5月18日,農民在捕撈小龍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