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占國土絕大面積的鄉村成為國家戰略的聚焦點時,注定廣大農村將迎來一場天翻地覆的革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古老農村的深刻變革的確意義非凡。特別是對于甘肅省這樣一個區域面積遼闊、生態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綜合實力不強——既可以稱之為農業大省,又是一個典型欠發達的偏遠西部農業窮省來說,更是一場難逢的歷史機遇。
根據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甘肅省委省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為甘肅省廣大農村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其中《意見》特別強調要加快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為甘肅省未來農業發展樹起了“風向標”,提出了鮮明導向。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就是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根本轉變。
“舉一綱而萬目張”。明確農業由增產向提質、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這個“風向標”,可謂至關重要。因為,目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的矛盾,突出表現為結構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一方面,一些大宗農產品總量過剩,價格下行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優質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及安全農產品卻供應不足,市場空間巨大。農業發展質量不高,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矛盾在甘肅省表現得尤為突出,質量興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樹立質量興農的“風向標”,關鍵是要緊緊盯住“人、地、錢”三個關鍵環節,大力促進各種社會資源特別是城市資源向農村流動和配置。目前甘肅省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相當的缺陷,尤其是人才和資本,既在農村十分短缺,又一時難以實現從城市向農村轉移,無論是進城還是下鄉,流通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通,要素交換不公平、不充分現象突出。
質量興農靠人才、靠資源。但甘肅省廣大農村的人才、資本等要素長期處于單向流入城市、流向省外狀態,特別是勞動力、人才資源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這也是造成甘肅省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農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的基本原因之所在。要實現質量興農,從現在起就必須注重引導農村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勞動力“回流”,實現“止血”“補血”。同時要打好“鄉情牌”“鄉愁牌”,著力抓好農村振興的招才引智,請來“外邊人”,也充分用好農村現有的“賢人”“能人”和“機靈人”,培養打造一支支新型質量興農的職業農民隊伍。
推動各類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農產品質量在競爭中提升,就要搭建好農村這個巨大市場平臺。目前甘肅省農村市場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行政干預管控依然較大,市場普遍缺乏活力。農民市場意識不強,農產品充分競爭難以實現,市場導向缺乏引導力。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民種什么、養什么、栽什么、干什么,要眼睛盯著市場轉、腳步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政府走、等行政命令,重要的是激發農村市場內生動力。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要進一步利用電商、物流、外貿等手段,打通城鄉市場、省內省外市場以至國際市場,讓農產品賣得更遠,價錢更高,效益更大。
緊盯質量興農的“風向標”,關鍵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生態脆弱復雜是甘肅省農業生產的劣勢,而生態區域的多樣化、豐富性又是農業生產的優勢。這就要抓住全產業鏈構建、質量保證、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生產力布局。各地要依托國家農業各類示范標準,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引導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廣泛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認證,加快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新格局,著力打造“隴字號”知名農產品品牌。
著力質量興農導向轉變,甘肅省要特別利用好全域農業生產條件多樣性和深厚的傳統農耕文化優勢,重視“戈壁農業”的創新突破,打好區域農業的“特色牌”,著力開發“獨一份”“特中特”“好中優”“錯峰頭”等地方特色農產品,使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土特產品齊頭并進,從而實現以特色農業帶動全省農業整體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轉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