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抓好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革命老區延安市把農業現代化作為推進整體脫貧的抓手,在黃土高原上探索出了生態恢復、產業穩定、農民致富的可持續脫貧攻堅模式,力爭今年年底實現整體脫貧。
早晨5點多,李德貴開著三輪車跑了20多公里,來到了延安市中心的這個菜市場,自家的菜自己賣,到上午9點多就賣了200多塊錢。自從家里有了大棚,老李也不再外出務工了,一個棚一年至少能賺五六千塊錢,而且大棚基本上都是村上建好的。
延安市馮莊鄉杜坪村村民李德貴:“光一個(現代化)大棚得二三十萬,這些我們都沒出錢,鋼絲、鋼架都是政府提供的,我們就光買了塑料膜,這一棚就兩千多。”
杜坪村共有210戶村民,去年脫貧了24戶。駐村*書記汪琛發現,村里距市中心近、發展設施農業基礎好,但村民零散種植存在規模小、技術有限和成本高的問題,考慮到穩定脫貧,當地在村上統一建設大棚基地,凡是有勞動能力的農戶都可以參與種植,現在平均每戶村民都有一到兩個大棚。
延安市馮莊鄉杜坪村*書記汪琛:“我們這個大棚,在政府當時引入項目投資的時候,完善水電路,為村民提供生產材料、鋼架,還有磚頭,提供技術指導。”
*近,杜坪村大棚蔬菜產業園的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到今年底,就可以嘗試發展鄉村旅游,開展農耕體驗和觀光采摘。
和杜坪村搭建平臺發展集體經濟不同,寶塔區甘谷驛鎮史家溝村民這兩天正在種植紅薯,今年由合作社牽頭流轉了村民一千畝土地,當地政府每畝地補貼600元,用于基礎規劃、鋪膜、施肥和統一育苗,村民既有在園區勞動的工資性收入,也有入股合作社的分紅利潤,每畝地的產值能達到4000多元。
延安市寶塔區甘谷驛鎮副鎮長白曉宏:“原來這個村上好多土地都閑置,今年通過種植千畝紅薯以后,可以說是把60%的土地都利用去種紅薯,產量要比原來翻上六倍。”
寶塔區的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4.9%下降到2017年的1.2%,當年脫貧沒有問題,如何提升和壯大脫貧產業是長遠之計,當地對這1570戶貧困戶,每戶安排5000元補貼資金用于發展長效穩定產業。
延安市副市長張宏:“到目前為止延安已經有360萬畝蘋果,我們計劃再通過三年的努力,使延安的蘋果面積達到400萬畝。”
以蘋果為主導,延安還通過退耕還林變放牧為設施畜牧業;發展食用菌、養蜂、土豆、小雜糧等短平快“小眾產業”,實現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同時,整合10多億專項扶貧資金,其中近七成用于產業發展,重點扶持現代農業園區、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延安還有1.75萬戶,4.77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今年延川和宜川兩個縣計劃進行摘帽,年底延安就能實現整體脫貧。
延安市副市長張宏:“用這特色的產業體系帶動延安的脫貧攻堅,乃至下一步的鄉村振興。可以說在黃土高原上實現了生態恢復、產業興旺、農民致富,這一種可持續的脫貧攻堅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