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帶對PM2.5等細顆粒物下午的阻滯效率高于早上,建議人們在城市森林公園里的晨練變成下午鍛煉,下午兩三點之后到五六點之前*為適宜。”24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成果發布會上,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余新曉這樣介紹。
為厘清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作用,原國家林業局于2013年1月應急啟動“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余新曉說,該項目由北京林業大學負責,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6家單位的100余名研究人員協同開展項目研究工作。項目組歷時4年多艱苦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研究基于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構建了相對完備的大氣顆粒物監測體系,包括10個定位監測站、2個監測塔,建立了覆蓋首都圈的森林環境監測網絡。
“研究發現,不同樹種滯留PM2.5等顆粒物的能力有差異。多數針葉樹種的滯塵量高于闊葉樹種,滯塵能力較強的前10種為雪松、白皮松、油松、圓柏、側柏、紅松、欒樹、丁香、山桃、刺槐。”余新曉說。
對于北京地區,研究發現,混交林調控作用*強,其次為闊葉林、針葉林和灌木林,草地調控作用*。按照中國環境質量標準,森林植被可以使北京每年達到二級質量的天數增加15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