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一代代中華兒女亙古不變的深厚印記。肥沃的土地里,稻田的泥漿里,滋養著綿延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從一場土地流轉開始,南京市六合區龍池街道便向發展現代化農業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步伐。在龍池現代農業園區,一幢幢果蔬大棚、玻璃溫室一字排開,棚內溫暖的空氣里,綠油油的葉菜在茂盛生長著。這里的葉菜曾經走進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運動員餐廳,而如今,它們出現在南京大小社區云廚一站的門店貨架上。
六合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土溫17.9℃,平均降雨1000毫米左右。區內種植規模和總產均占南京市近三分之一,是市區主要蔬菜保供區。全區蔬菜播種面積46萬畝,年總產93萬噸,產值達41.2億元。龍池街道位于六合區西南部,區域總面積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萬人,街道內的土質主要為河淤土,易于耕種,適宜種植大多數葉菜類植物。轄區內重點交通樞紐和資源輸送線穿境而過,以寧啟鐵路為界,西翼為生態涵養區現代農業發展板塊。龍池街道無論是在生態資源、區位交通、產業呼應還是發展潛力上都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優質的生態資源和區位條件引起了江蘇永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興趣。2015年7月,永鴻公司正式收購了位于龍池街道內的潤康農業發展公司,并在原有傳統農業基礎上,新建一批果蔬大棚,引進德國新型溫室、數字控制系統和以色列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設備。
寬敞舒適的柏油道路,秀美如畫的田野風光,一場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融合碰撞正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悄然發生著。
云廚一站引領農業轉型,正逢其時。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由于環節過多,給食品安全、采購成本、資源利用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浪費。為實現農產品交易中的“去中間化”,2016年4月,永鴻公司投資創建云廚一站項目。打造了一條從種植基地、加工車間、冷鏈物流到社區門店的全產業鏈,實現了一頭對接農產品基地,另一頭直接對接消費者,極大地降低了產品成本,讓源頭和終端實現雙重受益,形成了以社區百姓為服務對象、生鮮農產品為特色、“線上線下+現代物流”為核心的農產品新零售企業。
目前,永鴻云廚項目已擁有1.2萬畝巴布洛生態基地、1500畝潤康蔬菜基地、國內外300家優質農產品合作基地和工廠、4座現代化工廠、50余輛冷鏈物流車、2000余名員工,在南京及周邊城市擁有300余家社區店,服務80多萬消費者。今年,公司將計劃在南京及周邊城市突破400家云廚一站社區店,2020年努力實現1000家。
走進干凈明亮的云廚一站體驗店,琳瑯滿目的各類貨品被整齊地擺放在一排排貨架上,顧客悠閑地挑選著所需的食材。從新鮮的蔬菜蛋肉、飽滿鮮嫩的水果到備受歡迎的醬鹵熟食,完全能滿足附近居民的日常餐飲需求。“我家就住在這附近,每天下了班去菜場既不方便又買不到新鮮的菜,現在長期到這里來買菜,晚上很多商品都打折,比菜場和超市賣的都便宜,質量還放心。”家住匯錦水岸門店附近的顧客王女士介紹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于餐桌上的飲食除了要實惠、方便,更看重的是食品安全與口感。“物無定味,適口者珍”。每個人的口味喜好不同,也就難以實現醬鹵熟食和組配菜口味的標準化,為解決中餐標準化和工業化生產問題,云廚一站與江蘇省餐飲協會展開深度合作,聘請省內外多位名廚和營養膳食專家常年指導研究中餐廚藝和美食工藝的標準化,通過不斷試驗,成功研發出300多個醬鹵熟食和組配菜產品并實現了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為餐飲企業進行去后場化優化,實現了美食大眾化。“酸菜魚、酸湯肥牛和宮保雞丁是*受歡迎的,每天早早的就一售而空。”匯錦水岸云廚門店的店長李秀秀向我們介紹道。下午5點左右,社區門店的貨架上僅剩下*后幾份醬鹵熟食,標價20.8元一份的酸菜魚僅剩*后一份。
每*,新鮮的果蔬糧油、肉蛋米面,通過現代化加工中心的處理、分揀包裝后,被直接送達社區門店銷售。在食品安全方面,云廚一站始終堅持嚴把質量關,將所有環節掌控在自己手中,通過與復旦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相繼接入遠程控制系統、GPS系統、全程監控系統,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產品溯源體系,同時在原料、食品進出端設置多重檢驗檢疫關口,從基地發出的產品,必須要達到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證,真正實現了食品在任何環節都不存在安全盲點,確保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安全。
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快節奏的生活慢慢改變著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快餐化”的生活方式悄然出現;如何既吃得放心又節約時間成為城市消費者關注的問題,云廚一站的出現,正契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提出的“云廚一站 回家吃飯”深得人心,得到了大量消費者的認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