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摘了西紅柿,咱們再去其他的大棚摘點別的蔬菜。”5月22日,臨近中午,家住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沙柳河社區的趙延東陪著母親,一起來到剛察縣蔬菜種植智能溫室大棚采摘食材,茄子、西紅柿、辣椒等這些過去從外地運來的蔬菜,現在在這里都能采摘得到。
這已經是趙延東他們第三次來這里采摘蔬菜了,在趙延東看來,能在家門口親手采摘蔬菜,以前想都沒想過,不過現在能吃上新鮮蔬菜,還要多謝山東的“親戚們”。
趙延東口中的山東“親戚”,說的是8年來,一直對口支援剛察縣的山東省各族干部群眾,建立剛察縣蔬菜種植智能溫室大棚,是去年山東省給剛察人送上的又一份民生“大禮包”。
剛察縣有了蔬菜種植智能溫室大棚后,豐富了當地群眾的餐桌,結束了當地不生產水果蔬菜的歷史。大棚的收益給村子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帶來了分紅收益,實現了脫貧的目的。并且,附近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到大棚來務工,提供就業崗位,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對口支援剛察縣,山東省聊城市提出要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對口支援工作。剛察縣高寒缺氧,干旱少雨,要想自己生產蔬菜瓜果,還得要借助先進的技術,蔬菜種植大縣聊城市莘縣發揮優勢,在剛察縣投資援建了15座、價值430萬元的智能溫室大棚,去年7月正式動工,全部工程完工后每年可收益150萬元。
在沙柳河畔,一排排矗立在草原上的溫室大棚,成了縈繞在剛察人心頭的又一處美景。“去年12月份,溫室大棚開始試種,蔬菜苗子長勢喜人。”援青干部、剛察縣委副書記丁耀偉說。
要說種植基地誰*忙,還要數山東省的技術人員于建春,忙著指導工人種植技術,忙著查看蔬菜的長勢,忙著調解大棚里的水和肥料……去年10月份來到剛察縣后,于建春開始著手籌建蔬菜溫室大棚的事。
先是大棚選址問題讓于建春犯了難。剛察縣沙柳河鎮土地貧瘠,10多公分的土層挖下去后,都是砂石,沒辦法只能先清理石塊。于建春他們將每個大棚地面清理到地下四十多公分后才停手,然后在大棚內鋪上了一層牛糞,在牛糞上面蓋了一層土之后,才開始著手種植蔬菜。
一段時間忙下來,于建春的皮膚被曬得黝黑,他也逐漸適應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他的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現在的于建春可是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個外地人。
“這15座大棚全都安裝有智能操作系統,大棚溫度達到上限,自動開啟通風系統,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可同步進行,還可以電動控制大棚篷布的開啟和關閉。”于建春介紹道,為了讓種植的蔬菜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環境氣候,大棚做到溫控一體化、卷簾電動化和水肥一體化,是目前國內比較先進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走進種植西紅柿的大棚,只見1600多株西紅柿都掛上了沉甸甸的果子,一片綠意中還夾雜著不少紅果。另一個大棚內,辣椒樹上掛滿了成人手掌一般大小的辣椒,采摘完畢的牧民,正提著裝滿蔬菜的袋子等著結算,大棚外圍被于建春種上了丁香等樹苗,以及一些車矢菊等花卉,他說以后這里不僅是蔬菜種植基地,更要成為觀光、采摘為一體的旅游景區。
“有了蔬菜種植智能溫室大棚,剛察縣的群眾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鮮的蔬菜了。”于建春高興的說道,他相信像蔬菜溫棚一樣,山東省對海北州對口支援的民生實事以后會有更多,有了山東“親戚”,海北各族群眾的生活會過得更加幸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