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崇明區消息: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是上海的“后花園”,也是長三角的“大客廳”、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在全市打響上海“四大品牌”行動中,*生態島如何做強特色、發揮優勢?日前,崇明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政接受新民晚報專訪,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李政區長說了什么……
問:崇明在因地制宜、打響“四大品牌”方面,有哪些布局?
答:崇明正在研究制定全力打響“四個品牌”的1個總體實施意見、4個三年行動方案、34項專項行動,發揮生態品牌的標桿作用和示范效應,不斷提高區域生態文明和對外開放水平,增強服務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能力。
一是加強生態治理、優化政務服務,發揮崇明獨特優勢,提供更多生態功能、生態服務,打響“上海服務”品牌;二是做強以都市綠色農業、國際海洋裝備綠色制造等為重點的生態產業,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三是依托崇明的良好生態環境,為廣大市民提供高品質農產品、生態旅游休閑產品等,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四是傳承鄉愁記憶,弘揚墾拓文化,發掘生態文化,重塑鄉村價值,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問:生態是崇明的*優勢,崇明提出打造“生態服務”品牌,有哪些舉措?
答:崇明是上海*為珍貴、不可替代、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我們要重點打造“生態服務”品牌:以建設*生態島為引領,打造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大保護的標桿和典范;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成為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主戰場;積極籌辦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博會,打造一屆生態、創新、人文、共享的*花博盛會。
一是大力加強生態治理,聚焦水土林氣,嚴守生態底線,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高水平保護,把崇明建設得更加美麗;二是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都市綠色農業、生態旅游休閑、體育健康等,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三是加快建設生態城鎮,落實崇明2035總體規劃,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實施農民集中居住,抓好村莊改造,打造美麗鄉村風貌;四是全力做好生態惠民,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開發生態就業崗位,抓好生態惠民保險等民生實事,加強農村“五美社區”建設,增加更多生態福祉。
當前,崇明正處在創新轉型、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希望有更多*選手參與崇明的建設發展。要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引進一批高科技、高效益的綠色生態產業項目,引進和培養符合*生態島建設需求的人才,加快轉型發展步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崇明案例。
問:崇明提出,要“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如何理解?
答:我們認為,要用產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優勢農業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推動崇明農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抓好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讓崇明農村土地成為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車間”,讓崇明農業為“上海制造”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
一是規模經營,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開心農場、博士農場、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加大土地規范流轉力度,今年1月我區推出5萬畝規模農田,舉辦農業國際招商推介會;二是綠色生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力爭2020年全區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0%,今年我區拿出1萬多畝水稻田,探索實施“無化肥、無化學農藥”生產;三是品牌塑造,2017年起我區加快探索崇明地產優質農產品的品牌整合和推廣,去年10月推出了“崇明大米”區域品牌,今年將建立以“崇明”為地域標識的綠色農產品區域聯盟和公共品牌,著力培育崇明大米、清水蟹、白山羊、老白酒、小菠菜、崇明糕等一批知名品牌。
問:崇明將采取什么措施,順應消費升級、提升農產品吸引力?
答:當前,消費者對餐桌有機化、品質化、高端化的追求越來越多,我們將聚焦特色生態農產品,在品質、品牌、品鮮上下功夫。一是提升品質,例如支持崇明老白酒改良生產工藝,改良養殖方式使崇明蟹從“烏小蟹”變身大個頭“清水蟹”;二是做強品牌,推進崇明農產品區域品牌整合和管理服務,不斷提升崇明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消費者心中“綠色”“生態”“有機”的代名詞;三是確保品鮮,開拓電商銷售渠道,加強農副產品冷鏈配送建設,縮短新鮮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時間,同時促進農業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開展采摘、垂釣、農事節慶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品嘗各種時令生態農產品。
問:根據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崇明的區域定位是建設“生態文化”,有哪些亮點?
答:我們堅持生態融入生活、文化凝聚力量,打響崇明“生態文化”品牌,講好崇明的生態故事,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實施生態立島鑄魂,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辦好一批生態文化節慶賽事,推進生態題材的藝術創作;二是傳承創新海島文化,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崇明艱苦創業、敢為人先的“墾拓精神”;三是發掘鄉村文化價值,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包括稻米文化、農場文化、鄉土文化,傳承和創新崇明土布紡織技藝、扁擔戲、灶花、崇明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崇明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