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我國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圖)
我國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圖)
農業網   時間:2018/6/2 9:27:00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數:401

生態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

  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碳強度大幅下降

  2018年4月,以“低碳科技,點亮未來”為主題的2018(首屆)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在上海舉行。百余家中外企業攜500多項先進低碳技術與產品參展,共謀低碳發展之路。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擔當。2016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我國提出目標,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

  為此,我國將碳強度下降等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納入“十二五”及“十三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建立責任制,強化目標分解、落實和考核。

  各地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增加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產業、能源、消費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取得積極成果。

  “我國201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表示。

  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積極開展試點示范

  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發布實施,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推動制度、路徑和技術創新。據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介紹,我國在7個省市開展了7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積累經驗。當前又在積極探索氣候投融資試點。

  全國先后三批開展低碳省市試點,推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規劃統計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一些城市制定了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探索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排放統計與管控。

  28個城市進行了適應氣候變化試點,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同時,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試驗示范,推動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工程。

  “碳衛星”任太空“監督員” 科技塑造“低碳未來”

  5月9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高分五號衛星。它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

  2016年12月22日,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將每16天對地球進行*全面“體檢”,*終形成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二氧化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為我國節能減排等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示,作為有效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太空“監督員”,“碳衛星”對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環過程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碳衛星’的發射填補了我國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的技術空白,使我國掌握到*手二氧化碳監測數據,同時將監測到的有關數據分享給全球用戶。”楊軍說。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制定落實2030年目標的實施方案和本世紀中葉中國低碳發展戰略,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引領作用和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

  可應用于海島、偏遠村鎮、邊境哨所等缺電地區的離網式微電網,采用間冷回熱技術提高航空發動機循環熱效率的低碳航空……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正在我國相繼涌現,共塑“低碳未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